为诊断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需进行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及特殊检查。病史采集要询问手术情况与症状表现;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测量、眼前节(裂隙灯)、眼底检查;特殊检查有前房角镜、OCT、24小时眼压监测,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手术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了解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具体时间、手术方式等。例如儿童患者进行相关手术时,要明确手术是在何种麻醉下进行,手术过程是否顺利等;成年患者则要了解手术中是否有特殊情况,如玻璃体切除的范围、视网膜复位情况等。
关注患者既往眼部病史,包括是否有青光眼病史、眼部外伤史等。如果患者既往有青光眼病史,那么在此次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之后出现眼压升高时,需要高度警惕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的可能。
2.询问症状表现
了解患者目前的眼部症状,如是否有眼痛、眼红、视力下降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症状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揉眼、视物不清等,成年患者则能较清晰地描述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等。同时要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与手术的关系,是在术后即刻出现还是术后一段时间后出现。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
检查方法:使用视力表进行检查,对于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儿童视力表或者通过观察其对物体的注视情况来大致评估视力。
意义:视力下降程度可以反映眼部病变的严重程度,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功能情况。
2.眼压测量
检查方法:常用的有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和压平式眼压计测量。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相对简便,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对于一些角膜状态不佳的患者可能会有误差;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结果相对准确,如Goldmann压平眼压计。
意义:眼压升高是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眼压测量可以直接了解患者的眼压水平。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若眼压高于此范围,则提示有眼压升高的可能,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3.眼前节检查
裂隙灯检查
检查内容:利用裂隙灯可以观察结膜情况,是否有充血;角膜是否透明,有无水肿、浑浊;前房深度、房水情况,如是否有闪辉、细胞等;虹膜形态,有无粘连、萎缩等;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情况等。
意义: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发现眼前节的各种异常改变,例如前房闪辉提示房水内有蛋白等成分,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而虹膜粘连等情况可能与手术相关的炎症或纤维增殖有关,这些异常对于判断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的病因和病情有重要意义。
4.眼底检查
检查方法:使用眼底镜进行检查,对于散瞳后的眼底观察更为清晰。可以通过直接眼底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眼底照相。
意义:了解视网膜复位情况,因为视网膜脱离手术是否成功与青光眼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同时观察视神经情况,如视盘颜色、杯盘比等,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盘水肿、杯盘比改变等情况,通过眼底检查可以评估视神经的受损状况,对于病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三、特殊检查
1.前房角镜检查
检查方法:使用前房角镜观察前房角的结构,包括前房角的宽窄、开闭情况,以及前房角内是否有粘连、新生物等。
意义:前房角的情况对于鉴别青光眼的类型至关重要。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可能会出现前房角粘连等改变,通过前房角镜检查可以明确前房角的状态,帮助判断是开角型还是闭角型青光眼等不同类型,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检查方法:利用OCT技术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进行断层扫描。
意义:可以精确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患者由于眼压升高可能会导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通过OCT检查能够早期发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改变,对于病情的监测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能够更精准地评估视神经的损害情况。
3.24小时眼压监测
检查方法: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点多次测量眼压,通常包括晨起、白天不同时段、夜间等时间点。
意义: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可能存在波动,24小时眼压监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眼压变化规律,对于判断眼压升高的类型(如是否为昼夜眼压波动明显的类型)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作用。例如,有些患者可能在夜间眼压升高更为明显,通过24小时眼压监测可以发现这一特点,从而在治疗时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来控制夜间的眼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