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异常由感染性因素(如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性传播疾病相关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激素水平波动、外源性刺激、异物残留、肿瘤相关病变)导致,特殊人群(孕妇、绝经后女性、免疫抑制人群)有不同管理要点,诊断需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及必要病原体核酸检测等,治疗依病原体选抗菌药、去除非感染性诱因或针对肿瘤治疗,治疗后需复查,预防要保持外阴干燥等并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白带异常
1.1细菌性阴道病
由阴道内菌群失衡引发,以加德纳菌等厌氧菌过度增殖为主,临床表现为白带量增多、呈灰白色或黄色,伴有鱼腥味。研究显示,约50%的无症状女性存在阴道菌群失调,其中10%~20%可能发展为细菌性阴道病。诊断需结合胺试验阳性(白带加氢氧化钾后释放鱼腥味)及线索细胞阳性(显微镜下观察到阴道上皮细胞边缘附着大量细菌)。
1.2滴虫性阴道炎
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通过性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白带特征为黄绿色、泡沫状,伴明显瘙痒及灼热感。全球每年新增滴虫感染病例约1.4亿例,其中孕妇感染率较非孕妇高2倍。实验室检查可通过阴道分泌物湿片镜检发现活动性滴虫,或采用核酸扩增试验提高灵敏度。
1.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
由白假丝酵母菌过度生长导致,常见诱因包括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白带呈白色稠厚凝乳状或豆腐渣样,伴外阴剧烈瘙痒。研究显示,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VVC,其中5%~8%发展为复发性VVC(每年发作≥4次)。诊断需通过白带常规检查发现菌丝及孢子。
1.4性传播疾病相关感染
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可引起宫颈炎,表现为脓性白带、宫颈充血及触痛。淋球菌感染者中,约10%同时合并衣原体感染。高危人群(如多性伴侣者)需进行核酸扩增检测,以早期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白带异常
2.1激素水平波动
排卵期因雌激素水平升高,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加,呈透明拉丝状,属生理性改变。妊娠期受胎盘分泌的雌孕激素影响,白带量增多且质地黏稠。更年期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分泌物减少,易合并萎缩性阴道炎。
2.2外源性刺激
长期使用卫生护垫或化纤内裤导致局部潮湿,可引发非特异性外阴炎,表现为白带量多、外阴瘙痒。阴道灌洗或频繁使用妇科洗液会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加感染风险。研究显示,每周灌洗≥1次者,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较不灌洗者高2倍。
2.3异物残留
宫内节育器(IUD)放置后,部分女性可能出现白带增多,可能与器械刺激子宫内膜或继发感染有关。阴道内遗留卫生棉条或避孕套碎片,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脓性分泌物。
2.4肿瘤相关病变
宫颈癌早期可能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及血性白带,晚期因肿瘤坏死组织脱落,出现恶臭分泌物。子宫内膜癌患者常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或血性白带为首发症状。研究显示,宫颈癌前病变(CIN)患者中,约30%存在HPV持续感染,其中高危型HPV16/18型占70%。
三、特殊人群的白带异常管理
3.1孕妇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使阴道糖原含量增加,易合并假丝酵母菌病。治疗需避免使用口服氟康唑,优先选择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剂)。细菌性阴道病未及时治疗可能增加胎膜早破及早产风险,需根据孕周及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干预。
3.2绝经后女性
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黏膜萎缩,分泌物减少,易合并萎缩性阴道炎。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如雌三醇乳膏)可改善症状,但需排除子宫内膜增生及乳腺癌病史。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乳腺超声。
3.3免疫抑制人群
HIV感染者或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因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易合并机会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白带异常需警惕复发性VVC或耐药菌感染,治疗需延长疗程并联合用药。
四、诊断与处理原则
4.1诊断流程
白带异常患者需进行妇科检查、白带常规(pH值、胺试验、线索细胞、菌丝、滴虫)及必要时的病原体核酸检测。怀疑肿瘤时,需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及HPV检测,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活检。
4.2治疗原则
感染性白带异常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菌药物(如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性阴道炎,氟康唑治疗VVC)。非感染性因素需去除诱因(如停用广谱抗生素、更换棉质内裤)。肿瘤相关病变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放疗或化疗。
4.3随访与预防
治疗结束后需复查白带常规,确认病原体清除。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外阴干燥、避免不必要阴道灌洗、固定性伴侣及使用安全套。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TCT+HPV联合检测)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