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起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病理类型有乳头状癌(常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恶性低、生长缓、预后好、易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少)、滤泡状癌(多见于中年女性、可侵犯血管血行转移、恶性高于乳头状癌低于未分化癌)、髓样癌(起源于滤泡旁细胞、部分具家族遗传性、恶性介于乳头状癌和未分化癌之间、可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未分化癌(多见于老年人、恶性极高、病情进展快、常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及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发病与遗传、辐射、碘摄入异常相关,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后期有局部压迫等表现,诊断靠超声等检查,治疗有手术、放射性碘、内分泌、靶向及免疫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避免不必要颈部放射性检查治疗、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建议基因检测、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选个体化方案。
一、定义
甲状腺癌是起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甲状腺为颈部前方、气管两侧的内分泌腺体,正常情况下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以调节机体代谢等功能,当甲状腺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恶变时就形成甲状腺癌。
二、病理类型及特点
1.乳头状癌:最为常见,约占甲状腺癌的60%-70%,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缓慢,预后较好,肿瘤细胞常具有乳头状结构,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相对较少。
2.滤泡状癌:约占甲状腺癌的15%-20%,多见于中年女性,肿瘤细胞呈滤泡状排列,可侵犯血管发生血行转移,如转移至肺、骨等部位,其恶性程度高于乳头状癌,但低于未分化癌等。
3.髓样癌:约占甲状腺癌的3%-10%,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可分泌降钙素等物质,部分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恶性程度介于乳头状癌和未分化癌之间,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4.未分化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0%,恶性程度极高,多见于老年人,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出现颈部肿块迅速增大,常伴有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及远处转移等情况,预后极差。
三、发病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与RET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某些乳头状癌也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
2.辐射暴露:儿童时期颈部接受过放射性照射(如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史)是甲状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辐射可导致甲状腺细胞DNA损伤,引发细胞恶变。
3.碘摄入异常:碘缺乏或碘过量均可能影响甲状腺正常生理功能,增加甲状腺癌发病风险,例如碘缺乏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而长期高碘饮食也可能对甲状腺产生不良影响。
四、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因体检发现甲状腺内无痛性肿块就诊。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声音嘶哑(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呼吸困难(肿瘤压迫气管)、吞咽困难(肿瘤压迫食管)等局部压迫症状;若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触及颈部肿大的淋巴结;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转移至其他部位出现相应表现,如转移至骨可引起骨痛等。
五、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癌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可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血流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2.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通过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获取细胞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明确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准确率较高。
3.影像学检查:如颈部CT、MRI等,可进一步评估肿瘤的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核素扫描可辅助判断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等。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甲状腺腺叶切除、甲状腺全切除等,对于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2.放射性碘治疗:适用于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术后患者,通过摄取放射性碘破坏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病灶。
3.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甲状腺癌复发风险,同时维持甲状腺激素的正常水平。
4.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可根据基因检测等情况考虑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但需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时期颈部辐射暴露是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因此需避免儿童不必要的颈部放射性检查和治疗,若有相关家族遗传倾向或颈部辐射史,应加强监测。
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对于有甲状腺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遗传突变情况,必要时进行密切随访和预防性干预。
老年患者: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肺功能等,选择相对温和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患者舒适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