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贫血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询问慢性病及贫血相关症状;体格检查观察面色等并查基础疾病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铁及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象等;需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鉴别,缺铁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黄疸等表现,慢性病贫血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升高等。
一、病史采集
1.慢性病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患有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慢性感染(如肺结核、慢性肝炎等)、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慢性病。不同的慢性病导致慢性病贫血的机制不同,例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存在肿瘤细胞释放抑制红细胞生成的因子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其常见的慢性病类型有所差异,比如老年人更常见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女性可能更易患风湿性疾病等。
2.贫血相关症状
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气短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贫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精神不振等;老年人可能因贫血加重基础疾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贫血可导致心悸气短症状加重。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
观察患者的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是否苍白。儿童的睑结膜、甲床等部位相对更易观察贫血情况,面色可通过整体外观判断;老年人由于皮肤松弛等因素,面色苍白可能不太明显,但睑结膜苍白相对更易发现。
2.基础疾病相关体征
针对患者所患慢性病进行相应体征检查,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有水肿、高血压等体征;恶性肿瘤患者可能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包块等;慢性感染患者可能有局部感染病灶的体征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降低,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红细胞计数范围不同,儿童的红细胞计数相对高于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贫血严重程度相关。例如,轻度贫血Hb值为90-110g/L(成人),中度为60-90g/L,重度为30-60g/L,极重度小于30g/L。不同年龄的贫血诊断标准有所差异,儿童6个月-6岁Hb<110g/L,6-14岁Hb<120g/L可诊断为贫血。
红细胞压积(HCT):HCT降低,与Hb降低程度相关,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容积占比情况。
2.血清铁及铁代谢相关指标
血清铁(SI):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TIBC)正常或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TS)降低。这是因为慢性病贫血时,铁被封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不能被幼红细胞利用,所以血清铁降低,而TIBC由于转铁蛋白合成减少等原因也降低,导致TS降低。
3.血清铁蛋白(SF)
血清铁蛋白升高,因为慢性病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铁储存增加,血清铁蛋白是铁储存的指标,所以其水平升高。
4.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的慢性病贫血患者,EPO水平降低;而其他慢性病如恶性肿瘤等导致的慢性病贫血患者,EPO水平正常或轻度降低。这是因为肾脏是产生EPO的主要部位,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功能受损,EPO分泌减少;而其他慢性病导致的EPO分泌减少相对不明显。
5.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一般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情况不一,但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红系细胞可见发育成熟障碍,表现为核老浆幼等现象。通过骨髓象检查可以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贫血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骨髓穿刺的操作风险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骨髓穿刺相对更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等。
四、鉴别诊断
1.与缺铁性贫血鉴别
缺铁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TIBC升高,TS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而慢性病贫血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升高,血清铁降低但TIBC正常或降低。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可以进行鉴别。不同年龄的患者,缺铁性贫血和慢性病贫血的发生率和表现可能不同,例如儿童缺铁性贫血相对常见,多与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而慢性病贫血在儿童相对较少见,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引起,但相对来说不如成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导致的贫血常见。
2.与溶血性贫血鉴别
溶血性贫血一般有黄疸、网织红细胞升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等表现,而慢性病贫血一般无这些表现。通过血常规中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胆红素等指标可以进行鉴别。不同年龄的溶血性贫血有不同的特点,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多与血型不合等因素有关,而成年人溶血性贫血原因多样,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与慢性病贫血的鉴别需要综合各项检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