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和胰腺癌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上均有不同。胰腺炎多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或多种诱因引发,急性胰腺炎有突发上腹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淀粉酶等升高,治疗有保守或外科干预,轻症预后较好,重症及慢性胰腺炎预后各异;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有腹痛、黄疸等表现,实验室检查CA19-9可辅助诊断,治疗有手术及非手术,总体预后差。
一、发病机制
胰腺炎:多由胰蛋白酶自身消化胰腺组织引起,常见诱因包括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胆管炎症等)、酗酒、高脂血症等。例如,胆道系统的结石等病变可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诱因可能有差异,年轻人酗酒导致胰腺炎的情况相对较多,而老年人胆道疾病引发胰腺炎的比例较高。
胰腺癌: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基因异常(如KRAS基因突变等)、长期吸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慢性胰腺炎病史等均与胰腺癌的发生相关。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增高,不同性别方面,男性患胰腺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激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
二、临床表现
胰腺炎:
症状: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突发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后腹痛症状多不缓解。慢性胰腺炎除了有腹痛外,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胰腺炎相对少见,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性差,腹痛等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剧烈,但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体征:急性胰腺炎患者腹部可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慢性胰腺炎患者可能触及腹部包块等。
胰腺癌:
症状: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之一,还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不同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若出现类似症状更需警惕排查。
体征:胰头癌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Courvoisier征),腹部可能触及肿块等。
三、辅助检查
胰腺炎:
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辅助诊断。对于慢性胰腺炎,可能出现胰功能相关指标异常等。不同年龄人群血清淀粉酶等指标的正常范围可能有细微差异,儿童的指标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等,急性胰腺炎时可见胰腺肿大等表现;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胰腺炎症的范围和程度等。
胰腺癌:
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对胰腺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特异性不高,联合其他检查可提高诊断效能。不同性别患者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可能受激素等因素影响,但总体上主要依据其数值变化结合临床情况判断。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检查有助于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等组织的关系。
四、治疗原则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多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补液、抑制胰液分泌(如使用生长抑素等)、抗感染等。对于重症胰腺炎可能需要外科干预。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要谨慎调整;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
慢性胰腺炎: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等,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胰腺癌:
手术治疗: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但只有部分患者适合手术,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
非手术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可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不同,儿童胰腺癌极为罕见,治疗需采用儿童肿瘤的特殊治疗方案;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耐受性。
五、预后情况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轻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儿童重症胰腺炎死亡率相对较高,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预后也相对较差。
慢性胰腺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可导致胰腺功能进行性减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经过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胰腺癌:胰腺癌总体预后较差,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5年生存率较低。不同性别患者预后差异不大,但个体之间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因素预后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