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时尿失禁即压力性尿失禁,由盆底肌松弛等致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漏尿,与年龄、生育、肥胖、疾病等因素相关,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非药物干预包括盆底肌训练、生活方式调整,老年女性和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应综合评估病因采取措施改善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机制
咳嗽时尿失禁又称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导致尿道阻力下降,当腹压升高时,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从而引发尿失禁。
二、常见原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支持组织退化;男性前列腺增生等情况也会增加尿道阻力相关问题的发生风险,使得年龄较大者更容易出现咳嗽时尿失禁。例如,老年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盆底肌肉、筋膜、韧带及相关神经末梢等支持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导致盆底支持薄弱,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二)生育因素
多产妇、难产、产程过长等因素会损伤盆底肌肉和神经。在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和神经受到过度牵拉或创伤,可能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受损,从而增加咳嗽时尿失禁的发生几率。比如,多次阴道分娩的女性,盆底组织受到的损伤累积,使得盆底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增大。
(三)肥胖因素
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增加了腹压,同时肥胖也会对盆底组织造成机械性压迫,影响盆底支持结构的正常功能,进而容易引发咳嗽时尿失禁。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较高的人群,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四)疾病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尿道梗阻,增加排尿阻力,长期排尿困难会使膀胱压力升高,影响尿道括约肌功能;膀胱过度活动症则是膀胱不稳定收缩,在腹压增加时易诱发尿失禁。
2.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病变会影响对排尿反射的神经调控,导致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的协调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时尿失禁。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可能会失去对排尿的部分或全部控制,当咳嗽等腹压增加时,尿液无法正常控制而漏出。
三、评估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生育史、肥胖情况、相关疾病史等。了解咳嗽时尿失禁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诱发因素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偶尔在剧烈咳嗽时出现尿失禁,还是频繁发生;是否在特定活动如大笑、快速行走时也会出现等。
(二)体格检查
包括盆底肌检查、泌尿系统检查等。检查盆底肌的张力、弹性等情况,通过指诊等方式评估盆底支持结构。进行泌尿系统的常规检查,如尿常规等,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三)尿动力学检查
这是评估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测定膀胱内压力、尿道压力等,了解尿道阻力和膀胱功能情况,明确尿失禁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例如,压力-流率测定可以评估排尿时的膀胱压力和尿流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排尿梗阻等问题。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盆底肌训练
1.凯格尔运动: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每次收缩盆底肌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女性患者,通过长期坚持凯格尔运动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提高尿道阻力,改善咳嗽时尿失禁症状。男性患者也可以进行类似的盆底肌训练来增强盆底支持。
2.生物反馈治疗:利用生物反馈仪器,将盆底肌的肌电活动等信息反馈给患者,帮助患者更准确地进行盆底肌训练,提高训练效果。生物反馈治疗可以使患者更直观地了解盆底肌的收缩情况,从而更有效地进行锻炼。
(二)生活方式调整
1.控制体重:对于肥胖患者,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例如,制定均衡的饮食计划,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结合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以达到减轻体重、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
2.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剧烈咳嗽、长时间憋尿等行为。如果有慢性咳嗽等情况,应积极治疗,减少咳嗽对腹压的影响。对于有憋尿习惯的患者,应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更要注重盆底肌的维护和雌激素的合理管理(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适当的激素补充治疗,但需权衡风险收益)。同时,要注意预防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便秘会进一步加重腹压对盆底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行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因尿失禁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
(二)儿童
儿童出现咳嗽时尿失禁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儿童时期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导致,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对于儿童,家长应注意观察其排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避免儿童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咳嗽时尿失禁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症状,需要综合评估病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