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是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病理状态,分为急迫性、压力性、充溢性、功能性等类型,病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特殊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不同的成因和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急迫性尿失禁:伴有强烈尿意时,突然出现的不自主排尿,常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有关,例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影响了膀胱的神经控制,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
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出现的不自主排尿,多见于经产妇、绝经后女性等,由于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腹压增加时无法有效关闭尿道。
充溢性尿失禁:膀胱过度充盈,尿液不自主溢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尿液潴留,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就会溢出。
功能性尿失禁:患者有排尿的意愿,但由于身体功能障碍等原因无法自主控制排尿,如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因不能及时找到厕所而出现尿失禁。
二、常见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增加;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易引起充溢性尿失禁。儿童时期尿失禁可能与先天性尿路发育异常等有关。
性别因素: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如尿道短等,更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尤其是经产妇;男性前列腺疾病相对多见,易引发充溢性尿失禁。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可增加咳嗽的频率,进而增加腹压,长期吸烟还可能影响盆底组织的血供和弹性,增加压力性尿失禁风险;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压较高,也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病史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可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导致排尿功能紊乱;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炎症刺激可能引起急迫性尿失禁;盆腔手术史可能损伤盆底组织,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等。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尿失禁的发生频率、诱因、伴随症状等,例如了解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尿失禁,是否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体格检查:包括泌尿系统检查和盆底肌检查等。泌尿系统检查观察尿道口情况、有无泌尿系统畸形等;盆底肌检查可通过指诊等了解盆底肌的张力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血液生化检查可了解肾功能等情况。
特殊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尿失禁的重要方法,通过测定膀胱压力、尿流率等,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有助于明确尿失禁的类型和病因,例如能检测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以及尿道的阻力情况等。
四、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盆底肌训练: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是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凯格尔运动,即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每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多次,长期坚持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例如每天进行3组,每组10-15次的盆底肌训练。
膀胱训练:对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进行膀胱训练,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加膀胱容量,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同时配合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反射。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摄入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料,因为这些饮料可能刺激膀胱,加重尿失禁症状;对于肥胖患者,建议适当减重,减轻腹部压力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药物治疗:根据尿失禁的类型使用相应药物,如急迫性尿失禁可使用M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膀胱M受体,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压力性尿失禁可使用雌激素等药物,对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可增加尿道黏膜厚度和弹性,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但使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药物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耻骨后尿道悬吊术等,通过手术提升尿道位置,增强尿道关闭功能;对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充溢性尿失禁,可根据情况选择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手术方式解除尿路梗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尿失禁需警惕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情况,若发现儿童尿失禁,应及时就医检查。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尿液刺激引起皮肤炎症等问题。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上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干预措施,如适当的排尿习惯训练等,避免过早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治疗。
孕妇:孕妇随着子宫增大,可能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这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但也需要注意盆底肌的锻炼,为产后恢复做准备。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蹲位等增加腹压的姿势,注意合理控制体重,减少对盆底组织的压力。
老年人:老年人尿失禁需要家人的关心和照顾,要确保老年人居住环境中有方便使用的厕所设施,保持地面干燥,避免老年人因行动不便而发生跌倒等意外。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对老年人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优先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