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生化及溶血相关特殊检查。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可反映贫血程度,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提示骨髓代偿;外周血涂片可观察到红细胞形态改变;生化检查中血清胆红素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LDH升高;溶血相关特殊检查中Coombs试验可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可初步判断红细胞膜功能,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有其特点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意义: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会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也会降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例如,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血红蛋白为120-160g/L,而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会低于此范围。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正常参考值,如6个月-6岁儿童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是(3.0-4.5)×1012/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是110-140g/L,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会出现相应指标的异常降低。
2.网织红细胞计数
意义: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骨髓造血代偿性增强,网织红细胞计数会增高。正常成人网织红细胞计数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绝对值为(24-84)×10/L,儿童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相对稍高,如儿童网织红细胞计数占红细胞总数的2%-6%,绝对值也有相应的正常范围,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骨髓的造血活跃程度。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
1.红细胞形态观察
意义: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红细胞形态改变,如红细胞大小不等、异形红细胞增多、出现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例如,球形红细胞增多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溶血性贫血,但感染相关的溶血性贫血也可能出现类似改变。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可以为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提供线索,不同的红细胞形态改变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因或病情阶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造血系统的特点,红细胞形态的观察对于判断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病情更为重要,因为儿童的骨髓造血储备能力相对有限,红细胞形态的细微变化可能更早地反映贫血的情况。
三、生化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
意义: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加,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参考值为3.4-17.1μmol/L,其中间接胆红素参考值为1.7-10.2μmol/L,直接胆红素参考值为0-6.8μmol/L。当发生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间接胆红素会明显升高,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血红素进一步代谢为间接胆红素,而肝脏处理间接胆红素的能力相对有限时,就会导致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对于新生儿,由于其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更容易出现黄疸等症状,需要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过高的胆红素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2.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意义: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释放出LDH,血清LDH水平升高。正常血清LDH参考值为109-245U/L,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清LDH会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其升高程度与溶血的严重程度相关。例如,溶血越严重,红细胞破坏越多,释放到血液中的LDH就越多,血清LDH水平就越高。在儿童感染性溶血性贫血中,由于儿童的身体代谢特点,LDH的变化也能较好地反映溶血的情况,对于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
四、溶血相关的特殊检查
1.Coombs试验
意义: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Coombs试验是检测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间接Coombs试验是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感染性溶血性贫血中,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部分由感染诱发)可呈阳性。直接Coombs试验阳性提示红细胞表面有抗体吸附,间接Coombs试验阳性提示血清中有游离的不完全抗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Coombs试验的意义相似,但儿童患者在感染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Coombs试验的结果判断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例如,新生儿感染后发生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阳性对于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同时需要考虑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况,如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意义:正常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具有一定的渗透脆性。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时,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而其他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可能有不同的表现。通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可以初步判断红细胞膜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成人有所不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也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异常。例如,新生儿的红细胞渗透脆性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所以在儿童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中,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