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有压力性、急迫性、充盈性、真性等类型,分别有不同常见原因及机制,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等诊断,可采用非药物干预(如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药物治疗(针对感染、增生等)、手术治疗等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压力性尿失禁
机制:当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尿道括约肌不能有效收缩以阻止尿液流出。多见于经产妇,尤其是多次分娩的女性,由于盆底肌肉和筋膜损伤,支持尿道的结构功能减弱。例如,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受到过度牵拉,导致其张力下降,对尿道的支撑作用减弱。
年龄性别因素:中老年女性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降低,会进一步加重盆底组织的退化,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男性也可能发生,但相对女性较少,可能与前列腺疾病等因素有关。
(二)急迫性尿失禁
机制: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导致强烈的尿急感,随后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流出。常见原因包括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不稳定收缩。例如,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感染膀胱后,会引发炎症反应,使得膀胱的感觉阈值降低,容易产生尿急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由于尿道短等解剖特点,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相关的急迫性尿失禁;老年人可能因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导致膀胱逼尿肌功能紊乱,也容易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三)充盈性尿失禁
机制:膀胱过度充盈,超过尿道阻力,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症,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引起尿路梗阻,使膀胱排尿困难,尿液逐渐潴留,膀胱内压力不断升高,最终超过尿道阻力而出现滴尿现象。此外,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病变也可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引起尿液潴留和充盈性尿失禁。
年龄性别因素:男性中老年人群中前列腺增生较为常见;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病变则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如年轻人因外伤等导致脊髓损伤,老年人也可能因脑血管意外等引起脊髓损伤相关的排尿功能障碍。
(四)真性尿失禁
机制:尿道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使得尿道不能关闭,尿液持续流出。例如,尿道外伤导致尿道括约肌受损,或先天性尿道括约肌发育异常,都可引起真性尿失禁。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因不同原因导致,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如女性因医源性损伤(如妇科手术损伤尿道括约肌)等原因可引发真性尿失禁。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体格检查
会检查盆底肌肉的张力,观察外阴部有无损伤、尿道外口情况等。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能会进行咳嗽压力试验,即让患者在站立位咳嗽时观察有无尿液不自主流出。
对于男性患者,会检查前列腺情况,了解有无增生等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如白细胞、红细胞增多等提示可能有感染。例如,泌尿系统感染时,尿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会升高,还可能发现细菌等。
血液生化检查:如肾功能检查等,了解肾脏功能情况,对于充盈性尿失禁等可能影响肾功能的情况进行评估。
(三)尿动力学检查
通过测定膀胱压力、尿道压力等,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例如,可明确逼尿肌是否稳定收缩、尿道阻力情况等,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尿失禁,如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能表现为尿道闭合压力降低等。
三、治疗与干预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盆底肌训练: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凯格尔运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10-15分钟。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进行,尤其适合女性患者,且无明显禁忌证。
膀胱训练:对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来训练膀胱功能。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排尿节律。
(二)药物治疗
针对泌尿系统感染: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会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会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开具,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针对前列腺增生:对于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可能会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尿道梗阻情况,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
(三)手术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对于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如耻骨后尿道悬吊术等,通过手术提升尿道位置,增强尿道关闭功能。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解除尿路梗阻,改善排尿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群
老年人发生尿失禁时,要注意皮肤护理,因为长期滴尿可能会导致会阴部皮肤潮湿、发红,甚至出现湿疹、溃疡等。要经常清洁会阴部,保持皮肤干燥。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尽量选择对全身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手术治疗需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
(二)女性人群
经产妇要重视产后盆底肌康复,在产后适当时间就开始进行盆底肌训练,可有效预防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另外,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相关评估,以维护盆底组织健康。
(三)儿童人群
儿童出现尿失禁一直滴尿的情况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有关。对于儿童患者,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治疗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非侵入性或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先天性尿道畸形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矫正,但手术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身体耐受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