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病因与遗传、吸烟、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腹痛、黄疸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预后极差;胰腺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病因有胆道疾病等,表现为剧烈腹痛等,诊断靠实验室及CT检查,治疗分轻症保守、重症多学科协作;慢性胰腺炎由急性迁延所致,有腹痛等表现,诊断靠超声等检查,治疗缓解症状等,急性轻症预后好、重症差,慢性胰腺炎易反复发作但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
一、疾病定义与病因
胰腺癌
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胰腺癌综合征等遗传突变相关)、长期大量吸烟、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慢性胰腺炎(尤其是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者,有研究表明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糖尿病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有家族遗传基因突变的人群相较于普通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胰腺组织,增加癌变几率。
胰腺炎
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常见病因有胆道疾病(如胆石症等)、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胆道疾病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迁延所致,长期饮酒、胰管阻塞等也是重要诱因,酒精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还可刺激胰液分泌增加,胰管内压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引发慢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胰腺癌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常见症状有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多样,可呈隐痛、胀痛或钻痛等,且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仰卧位时加重,前倾坐位或屈膝卧位时可稍有缓解;黄疸是胰头癌的典型症状之一,多呈进行性加重,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陶土色等;还可出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需结合其自身生理特点综合判断。有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胰腺炎病史的人群,出现上述症状时更应警惕胰腺癌。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多位于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缓解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呕吐后腹痛不缓解;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对于儿童急性胰腺炎,多与胆道蛔虫、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腹痛、呕吐等症状可能更为突出,且儿童对疼痛的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需密切观察。
慢性胰腺炎: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呈隐痛、钝痛或剧痛等;还可伴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脂肪泻、体重减轻等,以及内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如糖尿病相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三、诊断方法
胰腺癌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初步筛查胰腺病变,但受胃肠气体干扰较大;CT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胰胆管系统的显示更为清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可用于判断胰腺癌有无远处转移等。
肿瘤标志物检测:糖类抗原19-9(CA19-9)是胰腺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高,在胰腺炎、胆道梗阻等疾病时也可升高;癌胚抗原(CEA)等其他肿瘤标志物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对于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年龄在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腹痛等症状的人群,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胰腺癌。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尿淀粉酶升高较晚,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周;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晚,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腹部CT可显示胰腺水肿、坏死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对于儿童急性胰腺炎,除了常规实验室检查外,还需结合腹部超声等检查,因为儿童腹部解剖结构特点可能影响CT等检查的准确性。
慢性胰腺炎: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胰管扩张等改变;CT检查可见胰腺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等表现;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可通过粪便弹性蛋白酶检测等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检测可通过血糖、胰岛素等检测评估胰腺内分泌功能。
四、治疗原则
胰腺癌
手术治疗是胰腺癌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应争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例如,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可用于胰腺癌的治疗。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个体化,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较差,在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女性患者在考虑化疗等治疗时,还需关注药物对生殖系统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治疗原则是抑制胰腺分泌、减轻胰腺炎症、防治并发症等。轻症急性胰腺炎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奥曲肽等)、抗感染等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则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除上述治疗外,可能还需要进行重症监护、营养支持、血液净化等治疗。对于儿童急性胰腺炎,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慢性胰腺炎: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治疗并发症等。包括戒烟戒酒、调整饮食(低脂、高蛋白饮食等)、应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补充胰酶制剂改善消化功能等。对于有糖尿病表现的慢性胰腺炎患者,需根据血糖情况给予相应的降糖治疗。
五、预后情况
胰腺癌
胰腺癌预后极差,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10%。早期诊断困难是导致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即使接受手术治疗,复发转移的几率也较高。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往往更差。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轻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可达30%-50%,且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胰腺脓肿、假性囊肿、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儿童急性胰腺炎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轻症经过及时治疗多可恢复,重症也存在较高的风险。
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胰腺功能进行性减退,影响生活质量,但经过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