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后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免疫力下降等诱因致病毒激活沿神经移行至皮肤引发病变,病因有病毒激活及过度劳累等诱因,临床表现含前驱症状、皮肤潮红斑丘疹水疱呈带状分布及神经痛,诊断依典型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治疗用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药物,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病情重需关注,孕妇需谨慎评估,儿童患病要隔离护理。
一、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VZV具有亲神经性,初次感染人体时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等诱因作用下,病毒被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引起神经炎症及皮肤水疱等病变。
二、病因
1.病毒激活:人体初次感染VZV后,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时,如老年人、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复制并沿神经纤维移动至皮肤,导致发病。
2.诱因:过度劳累、创伤、感染等因素可诱发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促使病毒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可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肤表现: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皮肤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可为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可在皮疹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痛,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分布的成簇水疱伴神经痛等特征性表现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测(检测疱液中的VZVDNA等)、血清学检测(检测VZV抗体等)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2.镇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用合适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神经痛症状。
3.营养神经:可使用甲钴胺等药物营养受损的神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带状疱疹后病情可能较重,神经痛等症状更明显,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如继发细菌感染等)。
2.孕妇:孕妇感染VZV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谨慎评估病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3.儿童:儿童感染VZV后多表现为水痘,发生带状疱疹相对少见,若患病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加强皮肤护理,防止搔抓引起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