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致,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婴幼儿易感染,有前驱症状、口腔及皮肤表现,靠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手足口病等鉴别,对症及抗病毒治疗,具自限性,可通过个人卫生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口腔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口腔黏膜及周围皮肤的疱疹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HSV-1)和Ⅱ型(HSV-2),口腔疱疹主要由HSV-1感染所致。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餐具等间接传染。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感染。比如,儿童可能在与已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人群密切接触过程中,如一起玩耍、共用餐具等而被感染。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发病前可能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咽喉肿痛等症状,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拒食等。对于儿童来说,发热可能会达到38-39℃甚至更高,持续1-2天;而成人前驱症状相对较轻。
2.口腔黏膜表现: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先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透明,不久后破溃形成浅表溃疡,可融合成片。例如,在牙龈、颊黏膜、舌、上腭等部位都可能看到水疱和溃疡。
3.皮肤表现:在口周皮肤也可出现成簇的水疱,水疱破溃后结痂。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口腔及口周出现成簇水疱、溃疡等典型症状,再结合病史,如接触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病毒培养、核酸检测等明确病毒类型。
2.鉴别诊断:需与手足口病鉴别,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也会出现疱疹;还需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峡部、软腭、悬雍垂等部位出现疱疹,一般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等。
四、治疗与预后
1.治疗: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包括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疼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止痛药物,如利多卡因凝胶等。抗病毒药物可选用阿昔洛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婴幼儿,使用抗病毒药物更需谨慎评估。
2.预后:一般来说,口腔疱疹具有自限性,病程大约1-2周可自愈。但婴幼儿如果感染严重,如出现高热不退、进食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否则可能会引起脱水等并发症。成人患者预后通常较好,但如果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会反复发作。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注意其玩具、餐具的清洁消毒。
2.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口腔疱疹的,要注意隔离,避免密切接触。
3.增强免疫力:保证儿童合理的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如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等的食物,以增强免疫力;让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都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降低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