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尿失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妊娠与分娩因素(孕期子宫增大、激素变化及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致盆底组织损伤)、年龄因素(中老年雌激素下降、盆底退变及合并慢性病)、肥胖因素(腹压升高致盆底损伤)、慢性疾病因素(慢性咳嗽、便秘致腹压升高影响盆底)、遗传因素(家族史增加风险)及其他因素(盆腔手术史、长期饮水排尿习惯影响)。
分娩:阴道分娩是女尿失禁的重要危险因素。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损伤盆底肌肉、筋膜及神经等结构。尤其是难产、产程延长、使用助产器械助产等情况,会显著增加盆底组织损伤的概率。比如,第二产程超过2小时的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正常产程的产妇。
年龄因素
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会使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尿道闭合压力降低。同时,盆底肌肉和筋膜出现退行性变,弹性和力量减弱,导致控尿能力下降。据统计,50-60岁年龄段的女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女性。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如慢性便秘、慢性咳嗽等,这些疾病会通过增加腹压而诱发或加重尿失禁。
肥胖因素
肥胖女性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尤其是腹部脂肪增加会使腹压升高,长期的高腹压状态会对盆底组织产生持续的压力,加速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女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2-3倍。例如,肥胖女性由于腹部脂肪的压迫,盆底肌肉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维持控尿功能,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肌肉疲劳和损伤,进而引发尿失禁。
慢性疾病因素
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会导致长期慢性咳嗽,使腹压反复急剧升高。腹压的频繁升高会冲击盆底组织,破坏盆底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几率。长期慢性咳嗽的患者,每年尿失禁的新发病例数相对较高。
慢性便秘:便秘时患者需要用力排便,这会使腹压显著升高。长期的高腹压状态会对盆底造成不良影响,影响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正常功能,进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有慢性便秘病史的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比无便秘者高。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女尿失禁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女性亲属患有尿失禁,那么其他女性成员患尿失禁的可能性会增加。其遗传机制可能与盆底组织的先天性结构或功能缺陷有关,但具体的遗传方式和相关基因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其他因素
盆腔手术史:如盆腔脏器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盆腔手术,可能会直接损伤盆底组织,导致尿失禁的发生。手术过程中对盆底神经、肌肉等结构的破坏,会影响控尿功能。例如,子宫切除术后的女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
长期饮水和排尿习惯: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对尿道产生刺激,同时尿液生成减少可能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而长期憋尿会使膀胱过度充盈,破坏膀胱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而影响控尿能力,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