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过敏症分光毒性反应与光变态反应两类,内源性由遗传性疾病如卟啉病致,外源性涉药物、植物、化学物质等,光毒性反应多在光照后数小时现日晒部位红斑水肿等可消退,光变态反应有潜伏期且皮疹可扩展,诊断靠病史采集和光斑贴试验,预防要避免光敏物质、严格防晒,特殊人群儿童、老人、有基础病史者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光过敏症是指皮肤暴露于特定波长光线后发生的异常免疫或非免疫性反应,可分为光毒性反应与光变态反应两类。光毒性反应是皮肤对光线的直接毒性损伤,光变态反应则是机体对光线相关物质产生的免疫介导反应。
二、引发原因
(一)内源性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光过敏,如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因体内卟啉代谢异常,暴露于紫外线后引发皮肤疼痛、红斑等反应;迟发型皮肤卟啉病也与卟啉代谢障碍相关,光照后易出现水疱、糜烂等表现。
(二)外源性因素
1.药物:部分药物具光敏性,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磺胺类药物、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等,使用后皮肤经光照易出现红斑、水疱等;2.植物:某些植物含呋喃香豆素,如补骨脂、芹菜、无花果等,接触后经光照可引发光毒性反应;3.化学物质:某些工业化学物质或化妆品成分也可能导致光过敏。
三、临床表现
(一)光毒性反应
多在皮肤暴露于光线后数小时内发生,表现为日晒部位出现红斑、水肿,严重时可起水疱,伴有烧灼感或刺痛感,一般脱离光线后数天内可逐渐消退,无复发倾向。
(二)光变态反应
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光敏物质并经光照后,可能数天至数周后才出现症状,表现为湿疹样改变,如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皮疹可扩展至非光照部位,再次接触相同光敏物质及光照后症状会加重,病程较长。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接触史,包括药物使用情况、植物接触史、化学物质暴露史等,及光照时间、部位等信息。
(二)光斑贴试验
将可疑光敏物质贴于皮肤,经光照后观察反应,是诊断光变态反应的重要方法,可帮助明确致敏物质。
五、预防措施
(一)避免接触光敏物质
停用或避免使用已知光敏性药物,避免接触含呋喃香豆素的植物,工作中接触化学光敏物质者需做好防护。
(二)严格防晒
外出时使用防晒霜(SPF≥30)、穿戴防晒衣物(如宽边帽、长袖衣物),避免在紫外线最强时段(10:00-16:00)外出。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娇嫩,更易受光线损伤,应避免使用含光敏成分的护肤品,外出务必做好防晒,选择儿童专用温和防晒产品,减少光敏药物使用,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老化,屏障功能减弱,光过敏风险增加,需选择适合老年人肤质的防晒产品,外出时尽量选择光线较弱时段活动,关注自身皮肤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三)有基础病史者
如卟啉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进行避光及相关治疗,定期监测病情,避免因光照诱发严重皮肤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