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致敏物两类病因,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通过接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与急性湿疹、丹毒鉴别,治疗要脱离接触物并依病情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需避免接触致敏或刺激物、采取防护措施,特殊人群要加强防护和谨慎用药。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种类繁多,可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致敏物。原发性刺激物无个体选择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接触性致敏物则只发生在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如某些植物(漆树等)、化妆品、金属饰品(镍等)、药物(磺胺、青霉素等)等。
发病机制:原发性刺激物引起的是非免疫性反应,当接触较强的原发性刺激物后,皮肤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炎症反应。而接触性致敏物是典型的Ⅳ型变态反应,致敏物作为半抗原与皮肤角质细胞内的载体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T淋巴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物时,致敏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重症时可出现水疱或大疱,水疱破裂后呈糜烂面,偶可发生组织坏死。患者常自觉瘙痒、灼热或胀痛感。例如,接触强酸后,皮肤迅速出现红斑、水疱,伴有剧烈疼痛。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由急性炎症减轻或处理不当迁延而来,表现为局部皮肤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或皮肤轻度增厚、苔藓样变。如长期接触含镍的金属饰品,皮肤逐渐出现慢性炎症表现,局部皮肤粗糙、增厚。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来诊断。医生会询问患者接触过的物质、发病的时间、部位等情况,再结合皮肤的表现进行判断。例如,患者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接触部位出现红斑、瘙痒等表现,就可考虑为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鉴别诊断:需与急性湿疹相鉴别,急性湿疹无明显的接触史,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瘙痒剧烈等;还需与丹毒相鉴别,丹毒一般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局部皮肤红肿界限清楚,常有淋巴管炎等表现。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要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轻度的接触性皮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地奈德乳膏等;如果病情较重,出现广泛的红斑、水疱等,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必要时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
预防:对于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的人群,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致敏物或刺激物。在接触可能有刺激性或致敏性的物质时,可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等。例如,对镍过敏的人应避免佩戴含镍的首饰;从事化工工作的人员应做好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在接触可能的致敏物或刺激物时更应加强防护,一旦发生接触性皮炎,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药物。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也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选择温和的洗护用品,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发生接触性皮炎后要谨慎用药,遵循医生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