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初次感染多为水痘,病毒潜伏神经节,免疫力下降等诱因致病毒激活沿神经移行致皮肤炎症,有前驱表现、皮疹沿单侧神经带状分布伴神经痛等表现,发病与免疫力、年龄、既往病史相关,诊断依临床表现,治疗以抗病毒为核心,老年人、儿童、免疫抑制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感染性疾病。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嗜皮肤性,初次感染时多表现为水痘,此后病毒会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等诱因出现时,病毒被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导致受侵犯神经及皮肤发生炎症,进而出现沿单侧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并常伴随显著神经痛。
临床表现要点
前驱表现:部分患者在出疹前可出现乏力、低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可能有灼热或神经痛,持续1~3天,但也有患者无明显前驱表现直接出疹。
皮疹特点:皮疹首先表现为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体表中线。
神经痛特征: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皮疹出现前、同时或之后发生,疼痛性质多样,如灼痛、跳痛、刀割样痛等,年龄越大,神经痛往往越明显,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可能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发病相关因素
免疫力因素:机体免疫力低下是引发带状疱疹的关键,如老年人、患有恶性肿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等人群,由于免疫力较弱,更易发生带状疱疹。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显著增加,且病情相对更重,并发症发生概率更高。
既往病史:曾患过水痘的人群,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再激活的可能,从而引发带状疱疹。
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单侧分布的带状水疱伴神经痛来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病毒学检测(如疱液涂片检测病毒抗原、PCR检测病毒DNA等)辅助诊断。
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核心,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等(仅提及药物名称),需在发病早期(一般建议72小时内)应用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同时针对神经痛可采用对症处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等;还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加强病情监测及综合管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后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较高,且可能合并基础疾病,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注重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护,如合理饮食、适度休息等,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儿童: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多表现为水痘,而非直接出现带状疱疹,若儿童出现类似带状疱疹的皮疹表现,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药物增加健康风险。
免疫抑制人群:如恶性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带状疱疹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加强抗病毒治疗及支持治疗,同时注意预防皮肤继发感染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