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12周,局部有鼻塞、流涕、鼻窦区域疼痛等,全身有发热等,鼻内镜见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等有脓性分泌物,CT见黏膜增厚等,治疗一般、药物(抗生素等),手术仅在严重情况;慢性病程≥12周,局部鼻塞、流涕等,全身症状轻,鼻内镜见黏膜慢性改变等,CT见黏膜增厚等,治疗一般、药物(鼻用激素等),手术用于药物无效且有结构异常者,儿童用药和手术需特殊考虑。
一、病程时长
急性鼻窦炎:病程通常<12周。多因上呼吸道感染等急性因素引发,例如感冒后1-2周内出现鼻窦炎症相关症状。
慢性鼻窦炎:病程≥12周。往往是急性鼻窦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或者由鼻腔结构异常、过敏等多种慢性因素持续作用导致。
二、症状表现
急性鼻窦炎
局部症状:鼻塞较为明显,多因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所致;流涕,可为脓性或黏脓性涕,量相对较多;还会有明显的鼻窦区域疼痛或压痛,如上颌窦炎可表现为面颊部压痛,额窦炎可表现为前额部疼痛等。
全身症状:可能出现发热、畏寒、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儿童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如精神萎靡等。
慢性鼻窦炎
局部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流涕多为黏脓性或脓性涕,量多少不一,嗅觉减退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但一般较急性鼻窦炎轻。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全身不适,但相对急性鼻窦炎来说全身症状较轻。
三、鼻腔检查表现
急性鼻窦炎
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黏膜急性充血肿胀,中鼻道或嗅裂有脓性分泌物潴留。
影像学检查:鼻窦CT可见鼻窦黏膜急性增厚,窦腔可有密度增高影,但一般无骨质破坏等改变。
慢性鼻窦炎
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慢性充血、肥厚或萎缩,中鼻道、嗅裂有脓性分泌物,可伴有鼻息肉等改变。
影像学检查:鼻窦CT可见鼻窦黏膜慢性增厚,窦腔密度增高,还可能有鼻窦骨质增生、窦口狭窄或阻塞等结构异常改变。
四、治疗原则
急性鼻窦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儿童需特别关注休息和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药物治疗:常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腔黏膜炎症水肿;黏液促排剂促进鼻窦分泌物排出;还可使用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等。儿童使用药物需考虑年龄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手术治疗:一般急性鼻窦炎不首先考虑手术治疗,仅在经过规范药物治疗无效,出现眶内、颅内并发症等严重情况时才考虑手术。
慢性鼻窦炎
一般治疗:同样需注意休息等,但对于有过敏因素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儿童若有过敏情况,要明确过敏原并采取相应避免措施。
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长期规范使用;抗生素一般仅在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时短期使用;黏液促排剂等药物可长期使用以促进分泌物排出;对于过敏因素导致的慢性鼻窦炎,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儿童使用抗过敏药物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段的剂型和剂量。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存在明显鼻窦结构异常(如鼻息肉、窦口阻塞等)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儿童手术需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