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尿失禁可分为压力性、急迫性等类型,通过询问病史等明确类型,非药物干预有盆底肌训练(考虑老人行动不便调整姿势)、膀胱训练(结合健康状况等制定时间表)、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体重、环境);医疗器械辅助用尿失禁护具(选合适材质);医疗干预有药物治疗(考虑适用情况和药物相互作用)、手术治疗(评估后选择,术后护理);还需心理关怀缓解老人压力。
非药物干预措施
盆底肌训练:
具体方法:老人取仰卧位,双膝屈曲,类似憋尿的动作,收缩盆底肌肉(肛提肌),保持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可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
考虑因素:对于有骨关节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可适当调整训练姿势,如坐位或卧位进行盆底肌收缩放松训练。
膀胱训练:
具体做法:制定排尿时间表,开始可每1-2小时提醒老人排尿,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如每2-3小时排尿一次,以重建正常的排尿反射。
考虑因素:需结合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日常活动安排来合理制定时间表,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提醒和辅助。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饮品,这些饮品可能刺激膀胱,加重尿失禁症状。建议老人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可能增加腹压,诱发尿失禁。
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的老人应适当减重,减轻体重可降低腹压,减轻对盆底肌的压力,从而改善尿失禁情况。
环境适应:在老人常活动的区域放置便捷的便器,确保老人能及时找到便器,避免因寻找便器不及时而发生尿失禁。
医疗器械辅助
尿失禁护具:如尿失禁内裤、尿垫等。尿失禁内裤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防漏设计,可保持老人局部干爽;尿垫可放置在床垫或座椅上,防止尿液渗透。选择合适尺寸和吸收能力的护具,根据老人的活动量和尿失禁程度进行选择。对于皮肤敏感的老人,要选择材质柔软、透气性好的护具,避免引起皮肤irritation(刺激)。
医疗干预手段
药物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某些类型的尿失禁,如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会使用M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膀胱的过度活动。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医生会根据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肝肾功能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特殊人群考虑:老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在使用尿失禁相关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例如,有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的老人使用某些抗胆碱能药物时需要谨慎。
手术治疗:
适用人群:对于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老人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耻骨后尿道悬吊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医生进行全面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术后护理:术后老人需要注意休息,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护理,如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会阴部清洁等,以促进手术部位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关怀
尿失禁可能会给老人带来心理压力,导致老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老人关心和理解,鼓励老人积极面对问题,帮助老人树立治疗的信心。例如,与老人沟通,让老人了解尿失禁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到改善或控制的,缓解老人的心理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