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引发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病变,感觉神经病变有手足麻木(夜间加重、女性或早现足部麻木)、疼痛(刺痛、灼痛、电击样痛)、感觉减退(对温度、疼痛刺激感觉阈值升高);运动神经病变有手足肌无力(进而行走困难)、肌肉萎缩(肌肉体积变小、手指灵活性下降);自主神经病变涉及心血管系统(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消化系统(胃排空延迟、便秘或腹泻)、泌尿生殖系统(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尿失禁或尿潴留)、汗腺分泌异常(少汗或无汗伴皮肤干燥及代偿性多汗)。
疼痛:可表现为刺痛、灼痛等,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会有电击样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突然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的出现与神经纤维受损后发生神经病理性改变有关,高血糖环境持续损伤神经,导致神经的痛觉感受器异常敏感。
感觉减退: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觉阈值升高,比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温水的温度,容易被烫伤;或者对疼痛的感知不敏锐,受伤后不能及时察觉,从而延误处理。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神经病变,也可能出现感觉减退,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往往容易被忽视,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足部等部位的感觉情况。
运动神经病变症状
肌无力:逐渐出现手足肌肉无力,严重时可能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导致行走困难等。随着病情进展,肌肉无力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这是因为运动神经受损后,无法正常传递神经冲动到肌肉,使得肌肉不能正常收缩发力。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肌肉力量就相对较弱,运动神经病变会进一步加重这种肌无力的情况,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肌萎缩:受累的肌肉会出现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比如手部小肌肉萎缩后,手指的灵活性会明显下降。肌萎缩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神经病变导致肌肉得不到有效的神经支配,进而出现废用性萎缩。
自主神经病变症状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静息性心动过速,即在安静状态下心率超过正常范围;还可能有直立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等症状。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使得心率和血压的调节失衡。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特别关注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
消化系统:可能出现胃排空延迟,表现为早饱、腹胀、恶心、呕吐等;还可能有便秘或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导致胃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异常。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特点,需要综合考虑性别因素对神经病变的影响。
泌尿生殖系统: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情况。自主神经病变干扰了泌尿生殖系统的神经调控,导致相关器官的功能异常。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泌尿生殖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和管理。
汗腺分泌异常:可出现少汗或无汗,导致皮肤干燥,而身体其他部位可能代偿性多汗。这是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汗腺的神经调节,使得汗腺分泌功能失调。在炎热环境下,少汗或无汗的患者散热困难,容易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