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病原体有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临床表现有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病原体
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较为常见。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等表现。
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以流感病毒为例,在流感流行季节,由其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并不少见。
非典型病原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支原体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常表现为咳嗽较为剧烈等特点。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典型症状:发热,可为高热或低热;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痰液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异,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咳铁锈色痰;胸痛,当炎症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
非典型症状: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儿童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拒食等表现。
体征:早期可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能闻及湿啰音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胸部X线可见肺部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等。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在X线胸片上常表现为大叶或肺段的致密实变影。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等。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痰涂片、痰培养、血培养等查找病原体。痰培养有助于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但要注意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规范。
五、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对于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咳嗽咳痰明显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诊断时要注意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适治疗,且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用药需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可能的病原体,结合老年人的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判断。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变化。
孕妇:孕妇患社区获得性肺炎需要特别谨慎,药物的选用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诊断时要权衡影像学检查对胎儿的辐射影响等问题,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感染药物等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