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鼻漏是脑脊液经颅底骨质缺损等流至鼻腔,发病与颅底缺陷、创伤等有关,表现为鼻腔流清亮水样液体等,可通过检测葡萄糖、影像学检查诊断,保守无效则手术;鼻炎是鼻腔黏膜炎症,由多种因素引起,表现为鼻塞等,通过病史、鼻内镜等诊断,需避免接触过敏原,用药物治疗,儿童用药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脊液鼻漏:是脑脊液通过颅底(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或其他部位骨质缺损、破裂处流出,经过鼻腔,最终流出体外。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颅底骨质缺陷、创伤等导致脑脊液所在的脑室系统与鼻腔相通。例如头部外伤可能造成颅底骨折,使脑脊液经鼻流出。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颅底结构发育异常等原因引发,成人则多由外伤、肿瘤等因素引起。
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由病毒、细菌、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各种理化因子(如刺激性气体)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其发病机制是鼻腔黏膜受到上述因素刺激后,出现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不同性别在鼻炎发病上无绝对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接触过敏原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脑脊液鼻漏:主要表现为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水样液体,低头用力、压迫颈静脉等情况下流量增加。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尤其是当颅内压变化时头痛可能加重。儿童患者若出现脑脊液鼻漏,需注意观察是否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长期脑脊液丢失可能导致颅内压异常等情况进而影响脑部发育。
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鼻塞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流涕可为清水样(过敏性鼻炎)、黏液性或脓性(感染性鼻炎);打喷嚏可为阵发性,次数较多;鼻痒多为过敏性鼻炎的突出症状。不同类型鼻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例如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在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发作明显,而非变应性鼻炎症状相对较持续但诱因不明确。
三、诊断方法
脑脊液鼻漏:可通过检测鼻漏液中葡萄糖含量来辅助诊断,因为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与血浆相似,若鼻漏液葡萄糖含量高于30mg/dl则支持脑脊液鼻漏的诊断。还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检查,能发现颅底骨质缺损等病变部位。对于儿童患者,影像学检查需谨慎操作,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必要影响,同时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鼻炎: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症状特点、发作诱因等,还可进行鼻内镜检查,观察鼻腔黏膜情况,如是否充血、水肿、有无分泌物等。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还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明确过敏原,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方式和注意事项不同,儿童皮肤点刺试验需选择合适的部位和过敏原试剂。
四、治疗原则
脑脊液鼻漏: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头部、避免用力咳嗽和打喷嚏等,以促进漏口自行愈合。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考虑手术治疗,修复颅底骨质缺损。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鼻炎:首先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应尽量远离过敏原。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对于感染性鼻炎可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