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总称,各年龄段可发病,冬春多,病毒占70%-80%、细菌占20%-30%,有局部(鼻部、咽部)和全身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诊断,治疗分一般和药物,预防要增强体质、避免诱因。
发病情况
人群方面: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比如学龄前儿童每年可发生数次上呼吸道感染;成年人一般每年发生2-4次左右。
季节因素:冬春季节气温变化较大时更易发病,这与该季节病毒的活跃性以及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减弱等因素有关。
病原体类型
病毒:占上呼吸道感染病因的70%-80%,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等。例如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常常在接触后1-3天内发病,导致患者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
细菌:占上呼吸道感染病因的20%-30%,常见的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一般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或者直接由细菌感染引起,比如A组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急性扁桃体炎,表现为扁桃体红肿、疼痛,有的还会有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鼻部症状:如普通感冒起病时多有鼻塞、流清水样鼻涕,1-2天后鼻涕变稠,可伴有咽痛。
咽部症状:咽炎患者可表现为咽部发痒、灼热感,随后出现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扁桃体炎患者除了有咽部疼痛外,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可低,比如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同时还可能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而普通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咽部、鼻腔等部位的情况,比如查看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有无肿大及脓性分泌物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增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方法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细菌感染时可进行咽拭子培养等找到致病菌。
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通过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方式缓解不适。
药物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使用减轻鼻充血药物(伪麻黄碱等)缓解鼻塞等症状;如果是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预防:
增强体质: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比如多吃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苹果、橙子等);适度运动,如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儿童则可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儿童睡眠时间会更长。
避免诱因: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