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钾异常的情况包括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和钾分布异常。钾摄入不足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钾丢失过多分经胃肠道和经肾丢失,经胃肠道丢失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经肾丢失与年龄、药物、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有关;钾分布异常与年龄、疾病、酸碱平衡紊乱有关。
一、钾摄入不足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饮食中钾的摄入长期不足,如婴儿喂养时奶量不足或较大儿童挑食、偏食等,容易导致钾摄入不够。例如,婴儿奶粉冲调过稀,其中钾含量不能满足婴儿生长需求;学龄儿童不爱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西兰花、瘦肉等),都可能使钾摄入不足。
生活方式:部分节食减肥人群,为控制体重过度限制饮食,容易出现钾摄入不足的情况。长期酗酒者往往饮食不规律,也可能导致钾摄入减少。
病史影响:患有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导致长期食欲不振、进食量显著减少的患者,如严重的胃炎、胃溃疡引起长期进食困难,会使钾的摄入途径受限。
二、钾丢失过多
(一)经胃肠道丢失
年龄因素:婴幼儿腹泻时,由于大量的消化液丢失,其中含有较多的钾,若不及时补充,容易导致钾丢失过多。例如,婴儿急性腹泻时,粪便中钾的丢失量增加,如果补液不充分或补液中钾补充不足,就容易发生低钾血症。
生活方式:一些人因肠道疾病接受胃肠减压治疗,胃肠减压会引出大量含有钾的胃肠液,若未及时补充钾,会导致钾丢失。
病史影响:患有慢性腹泻、长期使用泻药等情况的患者,肠道持续丢失钾,如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影响钾的吸收和正常代谢,导致钾经胃肠道丢失过多。
(二)经肾丢失
年龄因素: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早期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肾脏对钾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若有一些导致肾排钾增多的因素,如使用某些对肾脏有影响的药物等,容易出现低钾血症。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这些药物会抑制肾小管对钾的重吸收,使钾从尿液中大量排出。不同年龄对排钾利尿剂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时更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
内分泌疾病影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由于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具有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钾保钠的作用,从而导致钾经肾丢失过多;库欣综合征患者,体内皮质醇增多,也可能引起肾排钾增加。
肾脏疾病影响:一些肾脏疾病,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脏在恢复过程中,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但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会出现排钾增多;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肾小管功能异常,导致钾的重吸收障碍,引起钾经肾丢失。
三、钾分布异常
年龄因素:儿童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运动后,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血钾变化,但一般能通过自身调节恢复。然而,对于一些患有先天性钾转运异常疾病的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的钾分布异常机制。
疾病因素:患有周期性麻痹的患者,尤其是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时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清钾降低。这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使得钾离子异常地向细胞内转移。
酸碱平衡紊乱影响:当发生碱中毒时,细胞外氢离子浓度降低,细胞内氢离子向细胞外转移,为维持电中性,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引起血钾降低。例如,长期呕吐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患者,容易出现低钾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纠正过程中,若过早补充碱剂,也可能因为酸碱平衡的改变导致钾分布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