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急性加重期需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心力衰竭;缓解期包括呼吸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防治基础疾病、家庭氧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要兼顾基础病、遵用药原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一、急性加重期治疗
1.控制感染:根据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常见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感染严重时还可联合用药,感染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有效控制感染可改善患者症状。
2.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通畅呼吸道:可使用祛痰药如盐酸氨溴索等,促进痰液排出,还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缓解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改善呼吸功能的基础。
氧疗:采用低浓度、低流量吸氧,一般吸氧浓度为25%-30%,流量1-2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因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存在慢性缺氧,高浓度吸氧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机械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可考虑无创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通过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控制心力衰竭
利尿剂:常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通过利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但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因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长期缺氧,使用利尿剂后易出现电解质失衡。
正性肌力药:如地高辛等,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易发生心律失常,使用时应谨慎,一般选用小剂量、作用快、排泄快的制剂。
血管扩张剂:如硝酸酯类等,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但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血压下降幅度过大。
二、缓解期治疗
1.呼吸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等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可增加膈肌活动度,缩唇呼气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陷闭,改善通气功能,一般每天锻炼3-4次,每次10-15分钟,长期坚持可改善呼吸肌功能。
2.增强免疫力: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菌多糖核酸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因为呼吸道感染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3.积极防治基础疾病:如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原发疾病,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戒烟等,从根源上延缓病情进展。
4.家庭氧疗:有条件的患者可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天吸氧时间不少于15小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兼顾各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选择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2.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对少见,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治疗时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等,药物使用要严格按照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时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利益,氧疗是重要的治疗措施,药物使用要非常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如血氧饱和度、胎儿胎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