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离子通道病,由CACNAS基因突导致,青少年期男性多见,有诱因,发作时低血钾等,需与其他病鉴别,急性发作期补钾,发作间期防诱因,儿童老年有特殊注意,大多预后好,频繁发作可致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离子通道病,主要是由于编码二氢吡啶敏感的L型钙通道α亚单位的基因(CACNAS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钙内流异常,进而引起钾离子转运紊乱,使得血清钾浓度降低,引发肌肉细胞膜电位变化,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
二、临床表现
1.年龄与性别因素: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男性多见。患者多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发现肢体无力,从双下肢开始,逐渐累及双上肢,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吞咽肌等。
2.发作特点:发作通常有诱因,如过度劳累、饱餐、寒冷、饮酒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数月发作一次,有的则频繁发作。
三、诊断依据
1.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患者的发作病史,包括发作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结合典型的肢体无力表现。
2.血钾检测:发作时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期血钾可正常。
3.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压低、T波低平、U波增高、Q-T间期延长等心电图改变,提示低钾血症相关的心肌电生理异常。
4.诱发试验:可进行钾负荷试验等诱发试验辅助诊断,给予患者一定量的钾盐后,观察是否诱发麻痹发作。
四、鉴别诊断
1.其他类型周期性麻痹:如高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和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通过血钾水平、家族史等进行鉴别。高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时血钾升高,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时血钾正常,但有低钠血症。
2.格林-巴利综合征:多有前驱感染史,肢体无力为对称性,可伴有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检查有神经源性损害等可资鉴别。
3.重症肌无力:主要表现为肌肉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增高,肌电图低频重复电刺激可见波幅递减等。
五、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治疗:尽快纠正低血钾,可口服补钾,如氯化钾溶液等,严重患者可静脉补钾,但需注意补钾速度和浓度,避免高钾血症等并发症。
2.发作间期预防: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劳累、饱餐、寒冷、饮酒等。可口服钾剂预防发作,如乙酰唑胺等药物,能提高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减少发作频率。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发病时需密切监测血钾变化及呼吸等情况,因为儿童呼吸肌受累时可能影响呼吸功能,补钾时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补钾原则,防止补钾过快导致高钾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要向患儿及家属详细说明诱发因素,指导其避免诱因,减少发作次数。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补钾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及血钾水平,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因为低钾血症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而补钾不当又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六、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发作期症状可得到缓解,发作间期通过预防措施可减少发作频率,一般预后较好,但如果发作频繁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对肌肉功能等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长期频繁发作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