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良性炎症,表现为鼻塞、流涕等,影像学无恶性征象,病理见炎症细胞浸润无癌细胞;鼻咽癌是鼻咽部恶性肿瘤,有涕中带血、鼻塞等症状,影像学有占位及侵犯周围组织等表现,病理可发现癌细胞,发病有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差异。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多由病毒、细菌、过敏原等引起,属于良性疾病范畴,主要是鼻腔局部的炎症反应,不具有癌变倾向。例如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细胞会异常增殖并可能发生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二、临床表现差异
鼻炎
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鼻塞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流涕可为清水样(过敏性鼻炎)或黏液性、脓性(感染性鼻炎),打喷嚏多为阵发性,数量较多。不同类型鼻炎症状有差异,如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喷嚏连连,大量清水样鼻涕流出,鼻塞明显;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交替性,流涕一般为黏液性;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不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过敏性鼻炎在过敏体质人群中易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长期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的人群患病风险高,例如长期在花草多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较易患过敏性鼻炎。儿童患鼻炎可能因鼻腔解剖结构特点及免疫力相对较低等,表现为长期鼻塞影响呼吸和睡眠,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等。
鼻咽癌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涕中带血,多为回吸性血涕,即用力回吸鼻腔或鼻咽分泌物时带有血丝;单侧鼻塞,肿瘤增大可堵塞后鼻孔引起鼻塞,开始为单侧,后可发展为双侧;耳部症状,肿瘤堵塞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颈部肿块;还可出现头痛、面部麻木、复视、视力下降等症状。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鼻咽癌发病有一定年龄特点,好发于40-6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EB病毒感染在鼻咽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EB病毒感染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高,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因为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儿童患鼻咽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区别
影像学检查
鼻炎:鼻部CT或MRI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增厚、鼻甲肥大等,但鼻结构一般无破坏,鼻腔内无占位性病变等恶性征象。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部MRI可见鼻黏膜信号增高,鼻甲肿胀等。
鼻咽癌:鼻部CT或MRI可见鼻咽部有占位性病变,肿瘤可侵犯周围组织,如侵犯咽旁间隙、颅底骨质等,表现为鼻咽部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可伴有颅底骨质破坏等。例如鼻咽癌患者鼻咽部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病理检查
鼻炎:病理检查可见鼻腔黏膜有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上皮细胞一般无异型性,无癌细胞。
鼻咽癌:病理检查可发现癌细胞,如通过鼻咽镜取活检,镜下可见癌细胞的形态特点,如癌细胞呈巢状排列等,可明确诊断为鼻咽癌。不同病理类型的鼻咽癌在镜下表现有差异,如低分化鳞癌等有其相应的细胞形态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