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引发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大血管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不同并发症有不同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如病程、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等均会对并发症产生作用。
糖尿病肾病: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微循环障碍及结节性病变等引起。早期可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最终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白蛋白排泄异常,就需要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男性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发病特点,但女性也不能忽视,患病风险会随着血糖控制不佳、血压升高等因素而增加。
大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从而引发心血管事件。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无论男女,糖尿病患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且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更为严重。
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高血糖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脑部血管供血。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更为常见。在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中,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外周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缺血,出现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下肢溃疡、坏疽,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外周血管病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机制相似,但在病情发展和表现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下肢血管本身弹性下降等因素,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后往往较差,生活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神经病变类型,可表现为肢体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呈对称性分布,多见于手足部位。其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纤维变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有关。据统计,约30%-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患病率逐渐升高。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上可能需要更加细致观察自身症状,因为部分女性对疼痛等感觉的感知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老年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心血管系统受累可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消化系统受累可出现胃排空延迟、腹泻或便秘等;泌尿生殖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等。自主神经病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发病机制与神经纤维的病变、神经营养因子失衡等有关,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在自主神经病变的表现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直立性低血压可能会增加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