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化脓性中耳炎有局部症状(耳痛、耳道流脓、听力下降)和全身症状(发热、全身不适),治疗包括控制感染(用抗生素及局部用药)、通畅引流(鼓膜切开术、保持鼻腔通畅)、病因治疗(治原发病),特殊人群(小儿)要注意年龄因素、生活方式、用药禁忌等。
一、小儿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
1.局部症状
耳痛: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因不能准确表达耳部不适,常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婴儿可能会频繁抓耳。这是由于中耳腔内炎症刺激,导致鼓膜肿胀、神经受刺激引起,一般在鼓膜穿孔前疼痛较为明显。
耳道流脓:当鼓膜穿孔后,会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初期可能为脓血样,之后逐渐变为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听力下降:炎症影响了中耳的传音结构,导致声音传导受阻,患儿可出现对声音反应迟钝等听力下降的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难以察觉自身听力变化,但在与他人交流时可能会出现异常。
2.全身症状
发热:小儿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机体受到病原体刺激后会出现免疫反应,导致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尤其是6个月-3岁的儿童,因为此年龄段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高热容易诱发惊厥。
其他全身不适:患儿可能伴有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二、小儿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1.控制感染
抗生素使用: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一般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等,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杀灭中耳内的病原菌,消除炎症。
局部用药:在鼓膜穿孔前,可使用2%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当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以免药物刺激中耳深部组织;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再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2.通畅引流
鼓膜切开术:如果患儿鼓膜穿孔较小,脓液引流不畅,或有高热、全身症状严重等情况时,可考虑行鼓膜切开术,以帮助脓液排出,减轻中耳压力,缓解症状。
保持鼻腔通畅: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等方法,保持患儿鼻腔及咽鼓管通畅,有利于中耳引流,促进炎症消退。
3.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小儿化脓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所以要同时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病,防止中耳炎复发。例如,如果患儿同时患有鼻窦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鼻窦炎,减少鼻腔分泌物倒流至中耳引起感染的机会。
三、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对于婴儿,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耳部的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道,因为婴儿的咽鼓管短、宽且直,鼻咽部感染容易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在给婴儿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奶液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幼儿期的儿童要注意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因为此阶段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2.生活方式
患病期间要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恢复。饮食上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要避免患儿用力擤鼻,因为用力擤鼻可能会使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加重中耳炎病情。
3.用药禁忌
小儿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使用药物。例如,2%酚甘油在鼓膜穿孔后禁止使用,因为可能会对中耳黏膜产生不良刺激。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