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眩晕症确诊需通过听力学(纯音听阈测试、耳蜗电图检查)、前庭功能(冷热试验、眼震电图检查)、影像学(颞骨CT、内耳MRI检查)等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药物治疗(前庭抑制剂、改善内耳循环药物)、手术治疗(内淋巴囊手术、半规管阻塞术),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内耳眩晕症的确诊检查
1.听力学检查
纯音听阈测试:可了解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内耳眩晕症患者在发作期和间歇期纯音听阈可能有不同表现,发作期可能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间歇期听力可部分或完全恢复,但多次发作后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例如,有研究表明,约一定比例的内耳眩晕症患者会出现高频听力损失等情况。
耳蜗电图检查:能记录耳蜗微音电位、总和电位及听神经动作电位等。其中,耳蜗微音电位(CM)是耳蜗毛细胞受刺激时产生的电位变化,总和电位(SP)与耳蜗病变有关,听神经动作电位(AP)反映听神经的功能状态。内耳眩晕症患者可能出现SP-AP复合波增宽、SP/AP比值增高等异常表现。
2.前庭功能检查
冷热试验:通过冷热空气或水刺激内耳,观察前庭眼反射来评估前庭功能。患者平卧,头抬高30°,分别向两侧外耳道灌注冷水或热水,观察眼球震颤情况。内耳眩晕症患者在发作期患侧前庭功能可能减退,表现为眼震慢相时间缩短等;间歇期前庭功能可能部分恢复或仍有异常。
眼震电图检查:可记录眼球震颤的频率、幅度、方向等指标。它能更精确地检测前庭眼反射的异常,对于内耳眩晕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在发作期可能记录到异常的眼震波形,有助于判断前庭功能的状态。
3.影像学检查
颞骨CT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内耳及颞骨的器质性病变,如听神经瘤、胆脂瘤等。内耳眩晕症患者颞骨CT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可帮助排除其他导致眩晕的器质性疾病。
内耳MRI检查:特别是内耳膜迷路成像序列,如钆增强内耳MRI等,有助于观察内耳膜迷路的形态、结构等。部分内耳眩晕症患者可能出现内耳膜迷路积水等表现,这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二、内耳眩晕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保持环境安静。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活动,因为儿童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休息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对于老年患者,同样需要充足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
饮食:给予清淡、低盐饮食。低盐饮食有助于减少内耳膜迷路积水的风险,因为高盐饮食可能加重内耳水肿。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根据其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易消化等。
2.药物治疗
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等,可用于缓解急性发作期的眩晕症状,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需谨慎,老年患者也需注意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等,可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倍他司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都有一定的应用,但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
3.手术治疗
内淋巴囊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频繁发作且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手术通过引流内淋巴,减轻膜迷路积水。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严格评估;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能力等。
半规管阻塞术:主要用于单侧频繁发作且患侧听力已严重受损的患者。手术通过阻塞半规管,消除前庭刺激,缓解眩晕症状。但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手术的选择要更加谨慎,需充分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