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常见病原体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常见病原体
细菌: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在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均较常见。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肺炎链球菌可导致相当比例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此外,流感嗜血杆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尤其在一些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易引发感染。
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流感病毒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在流感流行季节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尤其在儿童中,如果感染流感病毒引发肺炎,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
非典型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比较高,它可引起间质性肺炎等,临床表现有咳嗽较为突出等特点;肺炎衣原体也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尤其在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易发生。
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热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热可能更为常见且体温波动较大,成人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例如,部分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起病急骤,常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
咳嗽:是常见症状,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如果是肺炎支原体肺炎,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较为剧烈。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等,儿童可能还会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
体征: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肺炎湿啰音特点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实变时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可见肺部炎症浸润阴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如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时可表现为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等。
病原体检测:可通过痰涂片、痰培养、血清学检查等方法检测病原体。例如,血清学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若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则有诊断意义。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根据情况使用退热药物(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低龄儿童避免不规范用药);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诊断时要更加细致地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体温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往往病情较为复杂,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肺炎诊断和病情的影响,治疗时要兼顾肺炎的治疗和基础疾病的控制,用药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可能更为复杂,治疗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全面地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方案,并加强支持治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