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坏死的原因包括细菌感染(深龋、牙周病)、外伤(牙齿外伤、医源性损伤)、化学刺激(药物刺激、充填材料刺激);临床表现有症状表现(无明显自觉症状、牙齿变色、牙冠变色)和检查体征(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牙冠缺损或变色、牙龈异常)。
一、牙髓坏死的原因
(一)细菌感染
1.深龋:当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时,细菌可通过牙本质小管侵入牙髓。例如,龋病未及时治疗,细菌不断繁殖并向牙髓方向蔓延,引发牙髓感染,进而导致牙髓坏死。儿童若喜欢吃甜食且口腔卫生不佳,容易发生深龋,增加牙髓坏死风险;成年人长期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也可能促使深龋发生,引发牙髓问题。
2.牙周病:牙周袋内的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进入牙髓,引起逆行性牙髓感染。牙周病患者由于牙周组织遭到破坏,细菌更容易侵入牙髓。老年人牙周组织退行性变,牙周病发病率较高,相对更易出现牙髓坏死情况;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病病情往往较重,牙髓坏死的可能性也增加。
(二)外伤
1.牙齿外伤:严重的牙齿外伤,如牙齿受外力撞击,可导致牙髓血管受损,引起牙髓出血、坏死。儿童活泼好动,在运动等过程中容易发生牙齿外伤;成年人在交通事故、暴力事件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牙齿外伤。例如,儿童玩耍时摔倒撞到牙齿,可能导致牙髓坏死。
2.医源性损伤:在牙科治疗过程中,如根管治疗时器械超出根尖孔,或充填材料超填等,可能损伤牙髓组织,引起牙髓坏死。口腔科医生操作不当可能引发这种情况,需要医生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三)化学刺激
1.药物刺激:在牙髓治疗过程中,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酚类、醛类等药物处理牙髓时,若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刺激牙髓导致坏死。例如,在盖髓术时,药物选择或操作不当可能影响牙髓健康。
2.充填材料刺激:某些充填材料对牙髓有刺激性,如不合格的充填材料可能释放有害物质,长期刺激牙髓,引发牙髓坏死。
二、牙髓坏死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无明显自觉症状:很多牙髓坏死的患者最初没有明显的疼痛等自觉症状。这是因为牙髓组织坏死,不再有正常的感觉功能。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只是在常规口腔检查时发现牙髓坏死,自身没有疼痛、肿胀等不适。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难早期发现牙髓坏死,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口腔情况,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
2.牙齿变色:牙髓坏死后,牙齿失去牙髓的营养供应和血液供应,牙齿颜色会发生改变。一般表现为牙齿变暗、发黑。这是因为牙髓坏死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进入牙本质小管。例如,前牙牙髓坏死后,牙齿可明显看到变色,影响美观,儿童的前牙如果发生牙髓坏死,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自卑等情绪。
3.牙冠变色:对于死髓牙,牙冠可呈现暗黄色或灰色,失去光泽。
(二)检查体征
1.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通过牙髓活力测试仪器,如牙髓电活力测试仪或冷热刺激法等检查,牙髓坏死的牙齿对测试刺激无反应。这是诊断牙髓坏死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用冷热刺激法测试时,牙髓坏死的牙齿不会出现正常牙髓的冷热刺激反应。
2.牙冠缺损或变色:口腔检查可见牙齿可能存在龋坏、充填物等情况,且牙冠颜色异常。如果是经过治疗的牙齿发生牙髓坏死,也可通过牙冠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3.牙龈异常:部分牙髓坏死的牙齿可伴有牙龈窦道形成,按压牙龈时可有脓液溢出。这是因为牙髓坏死后,感染物质可通过根尖孔向根尖周组织扩散,形成根尖周病变,进而导致牙龈出现窦道。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牙龈窦道可能更容易迁延不愈;糖尿病患者出现这种情况时,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感染更容易扩散,需要更加关注和积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