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生理结构与年龄因素,如女性妊娠分娩致盆底损伤、老年人盆底及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疾病因素,如泌尿系统的膀胱炎、前列腺增生和神经系统的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药物因素,某些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等可导致;生活方式因素,肥胖增加腹压致盆底松弛、长期吸烟致慢性咳嗽损伤盆底、不良饮水排尿习惯等也会引发。
一、生理结构与年龄因素相关原因
(一)女性妊娠与分娩相关
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发生改变。而分娩过程,尤其是难产、产程长、巨大儿分娩等情况,会进一步损伤盆底肌肉和神经。据相关研究,约有30%-40%的经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失禁问题,这是因为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受到过度牵拉,导致盆底肌纤维断裂、神经损伤,从而影响控尿功能。
(二)老年人群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盆底肌肉和韧带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肌肉萎缩、弹性下降,尿道括约肌功能也会减退。同时,老年人的逼尿肌可能会出现不稳定收缩,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尿失禁。有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尿失禁的发生率可达到10%-20%,且女性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进一步加速了盆底组织的退变有关。
二、疾病相关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膀胱炎:膀胱发生炎症时,膀胱黏膜处于充血、敏感状态,会导致膀胱的储尿功能和收缩功能异常。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炎会刺激膀胱频繁收缩,从而出现尿急、尿频,甚至急迫性尿失禁。例如,急性膀胱炎患者中约有20%-30%会出现尿失禁现象。
2.前列腺增生:在男性中,前列腺增生是引起尿失禁的常见疾病之一。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梗阻,引起进行性排尿困难,长时间的梗阻会使膀胱逼尿肌受损,出现膀胱过度充盈,当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就会发生充盈性尿失禁。据统计,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约15%-20%伴有尿失禁。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卒中: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神经受损,可能会影响到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或神经传导通路。例如,脑部病变影响了脊髓圆锥或骶髓的排尿反射中枢,会导致排尿反射异常,出现尿失禁。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约有30%-50%的患者会发生尿失禁。
2.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控制排尿的神经纤维,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起尿失禁。患者的尿失禁表现多样,包括急迫性、压力性等多种类型。
三、药物相关原因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尿失禁。例如,一些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会增加尿液的生成,使排尿次数增多,可能导致尿失禁。还有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从而引起尿失禁。药物导致尿失禁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尿液的生成、尿道括约肌功能或神经传导等环节来实现的。
四、生活方式相关原因
(一)肥胖因素
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会增加腹压,对盆底造成较大的压力,容易导致盆底肌肉松弛,从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者尿失禁的发生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二)长期吸烟
吸烟会导致咳嗽发生率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压持续升高,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有调查显示,长期吸烟的人群尿失禁的发生率比不吸烟人群高约1.5倍。
(三)饮水和排尿习惯
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对膀胱黏膜刺激增加;而长期憋尿会使膀胱过度充盈,损伤膀胱逼尿肌功能。这些不良的饮水和排尿习惯都可能引发尿失禁。例如,每天饮水量少于1000ml的人群比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的人群尿失禁发生率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