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需从临床表现评估,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人群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还有痰涂片及培养、血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等病原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观察肺部异常;综合以上结果做出诊断并与其他疾病鉴别,充分考虑各因素影响以确保准确诊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方面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症状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婴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呼吸急促等;成人多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等症状。性别方面一般无特异性差异,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发热不明显,咳嗽较轻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人群患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咳嗽、咳痰等症状可能更重,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发作时,原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加重。
观察患者是否有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发热;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表现。
2.体征方面
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发绀等体征。不同年龄人群体征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三凹征等,老年人肺部体征可能不典型,湿性啰音可能不明显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重要指标。一般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正常白细胞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各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判断。有基础血液病史的人群,血常规结果可能不能单纯以普通人群标准判断,需结合基础病史综合分析。
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的计数和比例。
2.C-反应蛋白(CRP)
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社区获得性肺炎时,CRP常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对于老年人,CRP升高可能提示感染较明显,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检测血清CRP水平,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3.病原学检查
痰涂片及培养:采集合格的痰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和培养,可帮助明确病原菌。但对于儿童,采集合格痰标本较困难,可能需要其他方法;对于免疫抑制患者等特殊人群,痰培养结果的解读需谨慎,因为可能存在定植菌的干扰。
血培养:怀疑有菌血症时需进行血培养,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对于老年人,血培养阳性率可能相对较低,需多次采血提高阳性率。
呼吸道病毒检测: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常见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等。对于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及时检测病毒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对于有流感接触史的人群,病毒检测更具重要性。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或CT检查
胸部X线是初步筛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肺部浸润影等异常。CT检查对于发现早期、不典型部位的肺炎或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儿童,胸部X线检查需注意辐射剂量,尽量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对于老年人,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但需考虑老年人的肾功能等基础情况,因为部分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观察肺部是否有浸润性阴影等异常改变,明确肺炎的部位、范围等。
四、综合判断
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患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结合血常规、CRP等实验室检查异常,以及胸部影像学的肺炎征象,即可做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诊断。同时,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如肺结核、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