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或超重、年龄较大、有既往妊娠期糖尿病病史以及孕期有不良生活方式(高热量高糖饮食且缺乏运动)的女性,患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各异,有家族糖尿病史者孕前应查血糖、孕期密切监测;肥胖或超重者孕前应控体重、孕期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并适度运动;年龄较大者孕前应全面评估、孕期加强血糖监测;有既往妊娠期糖尿病病史者本次妊娠早期应密切监测血糖、严格遵医嘱;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应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以降低患病风险。
一、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女性
1.相关机制: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患有2型糖尿病等,那么妊娠期女性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家族糖尿病史会使遗传因素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涉及到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相关基因的遗传易感性改变。
2.应对措施:这类女性在孕前就应进行血糖相关检查,了解自身基础血糖情况。孕期要密切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二、肥胖或超重的女性
1.相关机制: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细胞增多,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等,这些物质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在妊娠期,身体代谢负担加重,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剧,就容易引发妊娠期糖尿病。一般认为,体重指数(BMI)≥24kg/㎡的女性属于超重或肥胖范畴,其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女性。
2.应对措施:孕前应尽量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孕期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控制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三、年龄较大的女性
1.相关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身体机能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胰岛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身体的代谢调节能力相对下降,在妊娠期对血糖的调控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研究发现,35岁及以上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比年轻孕妇高。
2.应对措施:年龄较大的女性在孕前应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血糖、胰岛素等相关检查。孕期要加强血糖监测频率,除了常规的产检血糖检测外,可能需要更密切地关注血糖变化情况,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孕期保健和饮食运动管理。
四、有既往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1.相关机制:如果女性既往有过妊娠期糖尿病病史,那么在本次妊娠中再次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既往的妊娠期糖尿病经历可能已经对孕妇的糖代谢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身体的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再次妊娠时这种异常更容易被触发。
2.应对措施:这类女性在本次妊娠早期就应开始密切监测血糖,并且在孕期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可能需要更严格地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再次发生妊娠期糖尿病以及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五、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女性,如孕期高热量、高糖饮食且缺乏运动
1.相关机制:孕期如果摄入过多高热量、高糖的食物,会使身体摄入的糖分过多,超出身体正常的代谢负荷。同时,缺乏运动又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糖分不能及时被消耗利用,从而使血糖升高,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食用甜食、油炸食品等,会使血糖波动较大,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
2.应对措施:女性在孕期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合孕期的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保持合理的体重增长,维持身体良好的代谢状态,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