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性心脏病是甲亢时甲状腺素过度作用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内分泌代谢性心脏病,发病机制涉及甲状腺素直接作用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有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诊断依据是甲亢及心脏病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治疗包括控制甲亢(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手术)和治疗心脏病变(抗心律失常、抗心衰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患者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甲状腺素的直接作用:甲亢时,体内甲状腺素水平升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增加心肌细胞膜上钠-钾-ATP酶活性,促进心肌蛋白合成,使心肌细胞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还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等。
2.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甲亢患者代谢率增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逐渐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
临床表现
1.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心房颤动,在老年甲亢患者中更为常见。还可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其他心律失常。
2.心脏扩大:长期甲亢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脏扩大,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活动后气短等心功能不全表现。
3.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严重时可出现全心衰竭。
4.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甲亢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可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尤其在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更易发生。
诊断依据
1.甲亢的诊断:有高代谢症状(如怕热、多汗、多食、消瘦等)、甲状腺肿大、血清甲状腺激素(如T3、T4)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等。
2.心脏病的诊断:在甲亢基础上出现上述心脏相关临床表现,如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病。
3.辅助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改变;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放射性核素检查等也有助于评估心脏情况。
治疗原则
1.控制甲亢: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来控制甲亢,常用药物如甲巯咪唑等。但药物治疗疗程较长,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
放射性碘治疗:利用放射性碘被甲状腺摄取后释放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但需注意治疗后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适用于甲状腺肿大明显、有压迫症状或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等情况。
2.治疗心脏病变:
心律失常:对于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根据病情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注意药物与抗甲状腺药物的相互作用。
心功能不全:给予利尿剂减轻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改善心肌重构,强心剂等改善心功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监测药物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甲亢时需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心脏病变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心功能变化。
2.儿童患者:儿童甲亢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甲亢性心脏病,治疗时需权衡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是首选,但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血常规、肝功能等变化;放射性碘治疗一般不用于儿童,因其可能影响甲状腺周围组织发育等;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治疗心脏病变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心脏药物,并密切观察心功能恢复情况。
3.妊娠患者:妊娠合并甲亢性心脏病较为复杂,治疗时既要考虑甲亢对妊娠的影响,又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抗甲状腺药物可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丙硫氧嘧啶,但需小剂量使用,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胎儿情况;放射性碘治疗绝对禁忌,手术治疗需在妊娠中期谨慎进行。心脏病变的治疗也需兼顾妊娠和胎儿安全,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受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