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需进行多项检查以监测病情及预防并发症,包括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血糖水平,查糖化血红蛋白评估长期血糖控制,做尿常规看尿糖和酮体,进行血脂检查关注脂代谢,做肝肾功能检查监测药物影响和早期肾病,定期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还需足部检查预防糖尿病足。
餐后2小时血糖:能反映进食及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一般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正常范围小于7.8mmol/L,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的控制情况关系到一天整体血糖的平稳性,对于有餐后高血糖为主的患者,该指标尤为重要。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期需更频繁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以保障母婴健康。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目标值一般建议小于7%,但对于年轻、病程短、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更严格控制,而对于老年、有严重并发症、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可适当放宽。例如,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良好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对于80岁以上伴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9%可能更为安全,避免过度降糖带来低血糖等风险。
尿常规检查
尿糖:可初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尿糖阳性提示血糖可能过高,但受肾糖阈影响,肾糖阈降低时即使血糖不高也可出现尿糖阳性,如妊娠中晚期女性肾糖阈下降,尿糖阳性不一定代表血糖控制不佳。
尿酮体:监测尿酮体有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时需立即检测尿酮体,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尤其关注。
血脂检查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般要求总胆固醇小于4.5mmol/L,甘油三酯小于1.7mmol/L,LDL-C小于2.6mmol/L,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LDL-C需控制在1.8mmol/L以下。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更要严格控制血脂水平,可通过饮食控制(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运动等方式调节血脂,必要时加用调脂药物。
肝肾功能检查
肝功能: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糖尿病患者长期用药可能会影响肝功能,如一些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等,定期检查肝功能可及时发现药物性肝损伤。例如,服用吡格列酮等药物的患者需监测肝功能,若出现转氨酶升高等情况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早期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增多,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早期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控制血压等综合管理来保护肾功能。
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通过眼底检查可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需开始定期眼底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应进行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早期发现可通过激光治疗等方式延缓病情进展。
足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易发生足部病变,包括足部皮肤温度、颜色、感觉(通过尼龙丝检查等)、有无溃疡、感染等情况的检查。定期足部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足部问题,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对于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足部有溃疡病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更频繁检查足部,如每周检查一次。患者自身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避免受伤,选择合适的鞋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