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狭窄引起肾积水可通过超声、CTU、MRU等影像学检查评估,非手术治疗包括观察等待,手术方式有输尿管扩张术、端端吻合术、膀胱再植术、肾造瘘术等,术后需监测肾功能、尿液引流情况,预防处理感染,长期随访观察肾积水等情况。
一、输尿管狭窄引起肾积水的评估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肾积水的常用方法,可初步了解肾脏大小、积水程度以及输尿管情况,能发现输尿管扩张等情况,对不同年龄人群均适用,通过超声可观察到肾脏集合系统分离的程度等指标,分离程度可反映肾积水的严重程度。
CT尿路造影(CTU):能更清晰显示输尿管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肾脏积水的详细情况,对于确定手术方案等有重要指导意义,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但需注意辐射问题,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
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无辐射,对软组织分辨力高,也可较好显示输尿管狭窄及肾积水情况,尤其适用于对辐射敏感的人群,如儿童、孕妇等,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需患者保持静止等。
二、非手术治疗
1.观察等待
对于轻度肾积水且无明显症状,肾功能稳定的患者,可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随访,观察肾积水变化情况。例如一些因先天性输尿管狭窄程度较轻,在儿童时期可能先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监测肾脏功能和肾积水情况,随着生长发育可能情况会有变化。
对于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且肾积水进展缓慢,无明显感染等并发症时,可考虑观察等待,但需密切关注患者症状变化及肾功能情况。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选择
输尿管扩张术:适用于轻度输尿管狭窄引起的肾积水,通过输尿管镜等器械进行输尿管扩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狭窄,恢复输尿管通畅。对于儿童患者,需考虑儿童输尿管较细等特点,操作需更加精细。
输尿管端端吻合术:适用于输尿管狭窄段较短的情况,将狭窄段切除后,将输尿管两端直接吻合,恢复输尿管的连续性。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和术后恢复等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术后需特别注意输尿管的生长发育对吻合口的影响。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当输尿管狭窄累及膀胱入口等部位时可采用,将输尿管重新吻合到膀胱合适位置,恢复尿液引流。在小儿患者中,由于其膀胱-输尿管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手术需充分考虑小儿的生理特点,如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正常解剖比例等。
肾造瘘术:对于情况较复杂,不能立即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可先通过肾造瘘术引流尿液,改善肾功能,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例如一些严重肾积水合并感染等情况的患者,先进行肾造瘘引流,控制感染后再考虑进一步的确定性手术。对于儿童肾造瘘患者,需注意造瘘管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肾功能恢复情况。
四、术后管理
1.监测
肾功能监测:术后需定期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脏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肾功能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尿液引流情况监测:观察引流尿液的量、颜色等,若出现引流尿液异常增多或减少、颜色异常等情况,需及时排查原因。对于肾造瘘术后患者,要注意造瘘管的通畅情况,防止堵塞等问题。
2.感染预防与处理
术后需注意预防感染,对于所有患者都要保持手术部位清洁等。如果发生感染,需根据感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儿童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加强感染预防,如严格无菌操作护理等。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不进行具体用药指导),并密切观察患儿或患者的感染控制情况。
3.随访
患者术后需长期随访,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观察肾积水是否复发、输尿管是否再狭窄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随访间隔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以监测生长发育及泌尿系统恢复情况。例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随访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