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是因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与神经系统病变相关,临床表现有排尿功能异常,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尿流动力学、影像学),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的膀胱训练、清洁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等,需综合多因素制定诊疗方案以改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神经系统病变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可能因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发神经源性膀胱,比如脊柱裂等先天性疾病,会影响脊髓等神经结构的正常发育,进而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成年人则多因后天因素,像脑卒中、脊髓损伤、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膀胱的自主神经功能;脑卒中患者病变累及控制膀胱的脑区时,也会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性别差异影响:在病因分布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主要是神经系统病变起关键作用,并非由性别直接决定发病机制,而是神经系统病变在不同性别中的常见病因有所不同,例如男性脊髓损伤的原因可能与工伤、车祸等外伤较多相关,女性可能因盆腔手术等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神经源性膀胱。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一些基础疾病的发展,从而间接增加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酗酒导致的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神经对膀胱的调控。
病史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脊髓炎病史,炎症损伤脊髓神经,就容易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的概率会增加。
二、临床表现
排尿功能异常表现
排尿困难:患者可能出现尿流变细、排尿费力、排尿时间延长等情况。例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脊髓传导通路受损,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导致排尿困难。
尿失禁:可表现为充盈性尿失禁,即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不自主流出;也有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强烈尿意后难以控制尿液排出。像脑卒中患者,可能因脑部神经损伤导致对膀胱排尿反射的控制失调,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尿频、尿急:患者可能频繁有尿意,且难以延迟排尿,出现尿急症状。这是因为膀胱感觉神经异常敏感,或者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等原因导致。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史、外伤史、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检查下肢肌力、感觉、反射等情况,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泌尿系统检查,如触诊膀胱了解膀胱充盈情况等。
辅助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方法,可测定膀胱压力、尿流率等指标。例如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能明确膀胱逼尿肌是处于无反射状态还是反射亢进状态等,逼尿肌无反射时表现为膀胱压力低、尿流率低,逼尿肌反射亢进时则表现为膀胱压力高、出现不自主收缩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残余尿量,正常情况下膀胱残余尿量较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出现残余尿量增多;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发现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如脊髓是否有病变、脑部是否有异常等。
四、治疗原则
非药物干预
膀胱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膀胱训练计划,包括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等,帮助患者重建膀胱排尿规律。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清洁间歇性导尿:适用于残余尿量较多的患者,通过定期清洁导尿来排空膀胱,减少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科应用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粗细的导尿管,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儿童泌尿系统造成损伤。
盆底肌训练:无论年龄、性别,都可以进行盆底肌训练,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功能辅助改善膀胱功能。例如成年人可以每天进行一定次数的盆底肌收缩训练,每次收缩保持一定时间后放松,反复进行。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通过多学科协作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