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多种异常,病因包括糖原和脂肪贮存不足、葡萄糖消耗增加、高胰岛素血症、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等,通过血糖监测等诊断,无症状性低血糖可早期喂养或静脉补液,有症状性低血糖需立即推注并维持静脉滴注葡萄糖,要从早产儿等多方面预防,不同年龄、性别等有不同影响及特殊考虑,需关注高危新生儿并针对性干预。
一、定义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多数新生儿血糖降低无临床症状,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有症状者临床可表现为反应差、多汗、震颤、喂养困难、嗜睡、呼吸暂停、青紫、哭声异常、肌张力低下甚至惊厥等。
二、病因
1.糖原和脂肪贮存不足
早产:早产儿肝糖原、脂肪贮存少,出生后糖原异生所需的酶活力低,如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低于2.5kg的早产儿,易发生低血糖。
小于胎龄儿:包括宫内生长受限的小于胎龄儿,其肝糖原、脂肪贮存量少,生后若摄入不足,易发生低血糖。
2.葡萄糖消耗增加
应激状态:新生儿窒息、寒冷损伤、败血症等应激情况下,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葡萄糖消耗增加,若不及时补充,易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母亲婴儿:糖尿病母亲的胎儿在宫内处于高血糖环境,出生后母亲血糖供应中断,而胎儿胰岛素分泌仍处于较高水平,易发生低血糖。
3.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细胞增生:常见于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等,胰岛细胞数目增多,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降低。
母亲患糖尿病:如前所述,母亲高血糖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出生后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引发低血糖。
4.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垂体功能减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均可影响糖代谢,导致低血糖。
三、诊断
1.血糖监测: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需定期监测血糖,常用方法有毛细血管血糖测定,若血糖低于2.2mmol/L,需进一步行静脉血糖测定以明确诊断。
2.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母亲病史(如是否患糖尿病等)、新生儿出生情况(如早产、窒息等),结合新生儿出现的反应差、多汗等临床表现,辅助诊断低血糖症。
四、治疗与干预
1.无症状性低血糖
早期喂养:能进食的新生儿应尽早喂养,可先试喂葡萄糖水,若血糖仍不升或不能进食者,需静脉补充葡萄糖。
静脉补液: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静脉输注10%葡萄糖,速度为4-8mg/(kg·min),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输注速度,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2.有症状性低血糖:需立即静脉推注10%葡萄糖溶液2-4ml/kg,然后以6-8mg/(k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同时密切监测血糖,调整葡萄糖输注速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五、预防
1.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不能经口喂养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葡萄糖摄入。
2.糖尿病母亲婴儿:加强出生后血糖监测,出生后半小时内即需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给予相应的喂养或静脉补液措施。
3.高危新生儿:如窒息、寒冷损伤等新生儿,需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糖。
六、对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等)的影响及特殊考虑
1.年龄因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自身糖代谢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其血糖变化,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进行静脉操作等。
2.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新生儿低血糖症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但在护理和观察时需同等关注男婴和女婴的临床表现。
3.生活方式相关:对于新生儿,主要是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需采取特殊的喂养和监测措施,避免因喂养不当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导致低血糖发生。
4.病史相关:有母亲糖尿病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属于低血糖的高危人群,在产前、产时及产后均需有针对性地进行血糖监测和相关干预,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