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窦炎是鼻窦炎的一种,发生在筛窦部位,病因有感染、鼻腔疾病、邻近器官感染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和全身症状,诊断靠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鼻腔冲洗、手术,可通过增强免疫力、积极治鼻腔病、避过敏原、防上感来预防
一、病因
1.感染因素: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或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可累及筛窦引发炎症。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上呼吸道感染更易波及筛窦导致筛窦炎。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并发筛窦炎。
2.鼻腔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腔病变,可阻碍筛窦的通气和引流,从而引发筛窦炎。长期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也容易导致筛窦引流不畅,增加筛窦炎的发病风险。
3.邻近器官感染:眼眶、颅脑等邻近器官的感染蔓延至筛窦,也可能引发筛窦炎。比如眼部的眶周感染,可通过解剖学上的邻近关系波及筛窦。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塞:因筛窦炎症导致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引起鼻塞,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塞,儿童鼻塞可能影响呼吸和睡眠,出现张口呼吸等情况。
流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鼻涕,前组筛窦炎的鼻涕可从前鼻孔流出,后组筛窦炎的鼻涕可向后流入咽部,导致患者咽部不适、痰多等症状。
头痛:筛窦炎患者可出现头痛,疼痛部位多在眼眶内侧或额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钝痛等。前组筛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前额部,后组筛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枕部。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不适、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症状和体征: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等,以及进行鼻腔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或嗅裂有脓性分泌物等体征,初步判断是否患有筛窦炎。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筛窦炎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筛窦内的炎症情况,如黏膜增厚、积液、息肉形成等,能准确判断筛窦炎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例如,通过鼻窦CT可以看到筛窦内是否有密度增高影,以及骨质是否有破坏等情况。
鼻窦MRI: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筛窦炎诊断有帮助,如怀疑有筛窦内肿瘤等病变时,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情况,但一般筛窦炎首选鼻窦CT检查。
四、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筛窦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来控制感染。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年龄和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抗生素。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但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黏液促排剂:促进鼻窦内黏液的排出,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鼻腔冲洗剂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减轻鼻腔黏膜肿胀,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装置和溶液浓度,避免冲洗不当造成损伤。
3.手术治疗: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筛窦病变严重或存在鼻息肉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等。手术目的是开放筛窦,清除病变组织,恢复筛窦的正常通气和引流。
五、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
2.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患有鼻中隔偏曲、过敏性鼻炎等鼻腔疾病时,要积极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防止病情累及筛窦引发筛窦炎。
3.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减少鼻腔过敏反应,降低筛窦炎的发病风险。
4.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减少筛窦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