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病原体有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病原体
细菌: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也较为常见。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侵入肺部引发感染。
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以流感病毒为例,在流感流行季节,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可能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传播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
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肺炎支原体可存在于携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气溶胶传播,健康人吸入后可感染肺部引起炎症。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发热特点有所差异。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多为稽留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高峰在下午或傍晚,可伴有寒战。
咳嗽、咳痰:咳嗽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痰液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咳铁锈色痰;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咳砖红色胶冻样痰;肺炎支原体肺炎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发绀等表现,这与肺部炎症导致气体交换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关。
体征
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肺部湿啰音,若病变范围较大,可出现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支气管呼吸音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胸部X线是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检查方法,可发现肺部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等。胸部CT对于肺部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部位或病变范围较难判断的情况,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胸部CT有助于更早发现病变及判断病变性质。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提示存在感染,但也有部分患者(如老年体弱、免疫抑制患者)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甚至降低。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涂片革兰染色及培养、血培养等。痰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种类,但需要注意标本的采集和送检,以提高阳性率。血培养对于明确是否为血流感染相关的肺炎有重要意义,若血培养阳性,提示可能为血行播散导致的肺炎。
五、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类药物;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等。
对症支持治疗
发热: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若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需谨慎选择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咳嗽、咳痰: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以促进痰液排出。
呼吸困难: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在诊断时需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呼吸道感染接触史等。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抗感染药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合并基础疾病较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其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发热不明显,咳嗽、咳痰症状可能较轻,但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在诊断时要全面检查,明确病原体。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
孕妇:孕妇患社区获得性肺炎需要特别谨慎,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诊断时要权衡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风险和疾病诊断的必要性。治疗上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感染药物,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