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与痛风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存在关联与差异,跟腱炎多因过度使用等致跟腱损伤炎症,痛风由尿酸代谢紊乱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两者都有疼痛影响活动,表现和诊断、治疗各有特点,治疗都需休息,跟腱炎一般不针对尿酸代谢,痛风需降尿酸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考量基础疾病影响。
跟腱炎:多因过度使用跟腱引起,如运动员频繁进行奔跑、跳跃等运动,跟腱反复受到牵拉,导致跟腱发生损伤性炎症;另外,局部感染等也可能引发跟腱炎,一般与尿酸代谢并无直接关联,但长期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可能间接影响,比如长期运动姿势不当会增加跟腱炎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跟腱炎的原因可能有差异,年轻人运动相关因素更突出,中老年人可能与跟腱退变等有关。
痛风: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而引发炎症反应。男性相对更易患痛风,这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往往社交活动中饮酒等情况相对较多,而饮酒会影响尿酸代谢。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尿酸代谢异常的概率相对更高。
临床表现方面的关联
共同表现:两者都可能导致受累部位的疼痛,疼痛都可能影响患者的活动功能。比如跟腱炎患者跟腱部位疼痛,会影响行走、跑步等活动;痛风患者关节疼痛严重时也会导致行动受限。
不同表现:跟腱炎主要表现为跟腱部位的肿胀、疼痛,按压跟腱时疼痛明显,一般皮肤外观可能无明显发红等表现(感染性跟腱炎除外),疼痛部位相对局限于跟腱区域。而痛风急性发作时,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等部位,受累关节红、肿、热、痛非常明显,疼痛较为剧烈,呈撕裂样、刀割样,皮肤温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痛风还可能出现痛风石等表现,跟腱部位一般不是痛风的常见首发受累部位,但在病情严重、尿酸盐广泛沉积时也可能波及跟腱。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痛风的首发关节可能有差异,年轻人痛风首发关节相对不典型的情况可能更多见,而老年人相对更易在足部关节发病。
诊断方面的关联
跟腱炎: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医生触摸跟腱部位,了解有无肿胀、压痛等情况,还可能结合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超声可以观察跟腱的结构、有无损伤等,MRI能更清晰显示跟腱的细微病变,诊断时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一般不需要检测尿酸水平,但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尿酸代谢异常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排查。对于运动员等特殊人群,详细询问运动史等很重要,以明确是否因过度运动导致跟腱炎。
痛风: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中血尿酸测定是重要指标,但血尿酸水平正常不能排除痛风,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关节液穿刺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是痛风诊断的金标准。在诊断痛风时需要与其他引起关节肿痛的疾病鉴别,如跟腱炎等,此时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是否有尿酸代谢异常病史等。不同年龄的痛风患者,在诊断时要考虑到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对尿酸代谢的影响,比如老年人肾功能可能减退,影响尿酸排泄,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评估肾功能等指标。
治疗方面的关联
相同点:两者都需要患者减少受累部位的活动,让局部得到休息,这是基本的治疗原则。比如跟腱炎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时也需要减少受累关节的活动。
不同点:跟腱炎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交替使用(早期冷敷,后期热敷)、超声波治疗等,还可能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一般不针对尿酸代谢进行治疗。而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缓解疼痛,缓解期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来预防痛风的复发,跟腱部位一般不是痛风治疗中降尿酸药物直接针对的部位,但血尿酸长期控制不佳可能间接影响跟腱等组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比如痛风患者同时有肾功能不全,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需要谨慎,要考虑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跟腱炎患者如果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进行物理治疗等干预时要考虑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比如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可能异常,在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