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病因包括神经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血管意外、颅脑肿瘤、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系统的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盆腔手术损伤、吉兰-巴雷综合征)、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脊髓脊膜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及其他因素(药物、中毒、感染因素影响神经致膀胱排尿功能失调)。
一、神经系统病变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当病变累及控制膀胱功能的脑区,如大脑皮质、基底节、脑干等部位时,会影响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膀胱的正常排尿功能失调。例如,大脑皮质受损可能影响对排尿的意识控制,使得患者不能自主感知尿意或无法自主控制排尿反射。
颅脑肿瘤:颅内肿瘤如果压迫或侵犯到与膀胱排尿功能相关的神经结构,会干扰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比如鞍区肿瘤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膀胱轴的功能,进而导致神经源性膀胱。
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破坏神经髓鞘,影响神经传导。病变可累及脊髓等部位,导致膀胱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等神经源性膀胱的表现。
脊髓损伤:包括外伤性脊髓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脊髓损伤)和非外伤性脊髓损伤(如脊髓炎等)。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膀胱的重要神经通路,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传导被阻断,使得膀胱的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丧失,可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等不同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症状。例如,颈髓损伤可能影响到上肢及躯干的神经功能,同时也会严重影响膀胱的排尿功能,导致患者长期需要留置导尿等。
2.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其中包括支配膀胱的神经受损。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影响膀胱的感觉神经,使患者尿意减退或消失;同时也可影响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运动神经,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等,从而引起神经源性膀胱。据相关研究,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盆腔手术损伤:如直肠癌根治术、子宫切除术等盆腔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可能误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如盆神经、腹下神经等。例如,直肠癌根治术时,可能会损伤盆腔自主神经丛,从而影响膀胱的正常排尿功能,导致术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的并发症。
吉兰-巴雷综合征:这是一种周围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脊神经根、周围神经等。当病变累及支配膀胱的周围神经时,会引起膀胱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等神经源性膀胱的表现。患者通常会有肢体对称性肌无力等表现,同时伴随膀胱排尿功能的异常。
二、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1.脊髓脊膜膨出: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脊髓和脊膜膨出。这种发育异常会影响脊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使患者从出生后就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问题,表现为排尿困难、尿失禁等,并且常伴有下肢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2.先天性脊柱裂:脊柱裂是胚胎时期脊柱发育异常所致,若合并脊髓和神经组织的发育异常,就可能影响到膀胱的神经控制。例如,隐性脊柱裂有时也可能伴随膀胱功能的异常,这是因为脊柱裂可能导致脊髓的神经结构受到影响,进而干扰膀胱排尿的神经调节机制。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导致神经源性膀胱。例如,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抗组胺药物等可能会影响膀胱的神经功能。但具体的药物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因药物种类而异。不过,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对膀胱功能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使用相关药物的患者。
2.中毒因素:如重金属中毒(铅、汞等中毒),重金属可损害神经系统,包括支配膀胱的神经,从而引起神经源性膀胱。例如,长期接触铅的工人,如果防护不当,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影响膀胱的排尿功能。
3.感染因素: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感染病原体可直接侵犯神经组织,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影响膀胱的排尿控制。例如,病毒性脑炎如果累及到与膀胱排尿相关的脑区或脊髓,就可能引发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