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包括临床评估(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症状体征特点)、实验室检查(血液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MRPA等);治疗有一般治疗(监测、呼吸循环支持)、抗凝、溶栓、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介入治疗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妊娠患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少见但需重视,老年常合并基础疾病要综合考量,妊娠要权衡检查治疗对胎儿影响并多学科协作。
一、急性肺栓塞的诊断
1.临床评估
病史与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比如年轻人可能因遗传因素等致病,老年人多与基础疾病相关。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若有长期卧床、手术史、骨折史、肿瘤等病史需高度警惕。
体征: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还可能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心血管系统体征,不同年龄和基础状况患者体征表现有一定特点,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导致体征不典型。
2.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脑钠肽(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辅助判断心功能,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有提示意义,但非特异性,若年龄>50岁,D-二聚体>500μg/L(ELISA法)需考虑肺栓塞可能,不过感染、肿瘤等情况也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等可反映心肌是否受损,肺栓塞时右心负荷加重可能导致心肌损伤。
3.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功能不全的证据,如右心室扩张、室间隔左移等,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不同年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有差异,超声表现也会有相应特点。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可明确栓塞的部位、范围等,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是常用且有效的检查手段。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基本正常的不匹配现象,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对诊断肺栓塞也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二、急性肺栓塞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不同年龄患者监测频率和重点可适当调整,比如儿童患者需更频繁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呼吸循环支持:对于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吸氧浓度等,保证患者氧供。
2.抗凝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比如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凝药物需谨慎。
3.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若无溶栓禁忌证可考虑溶栓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患者溶栓风险和获益需综合评估,比如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溶栓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
4.肺动脉血栓摘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肺栓塞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和手术耐受情况。
5.介入治疗
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对于部分患者可采用该方法,通过导管将血栓破碎或抽吸出来,改善肺动脉血流,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是否采用该治疗手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特殊的病史情况,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检查时要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治疗时溶栓等治疗需谨慎,优先考虑抗凝等相对温和的治疗手段,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肺栓塞表现的影响,可能导致症状不典型,检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避免因基础疾病加重检查风险。治疗时抗凝药物的选择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溶栓等治疗需严格评估出血等风险,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变化。
3.妊娠患者:妊娠患者发生肺栓塞时诊断要考虑妊娠相关因素,检查时要权衡检查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抗凝药物的选择要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方案,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