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神经损伤可通过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电生理检查、影像学辅助等方面判断。感觉异常有麻木感、疼痛异常(放射性、刺痛或电击样痛);运动功能障碍包括咀嚼肌功能异常、面部肌肉运动异常;电生理检查可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肌电图检查判断神经受损及程度;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了解骨质等情况,CT尤其是CBCT能更清晰显示与神经的三维结构关系。不同年龄人群在各判断方面有不同表现及需注意的情况,有基础病史或特殊情况的患者检查时也有相应考量。
一、感觉异常表现判断
(一)麻木感
拔牙后若损伤神经,患者常能感觉到相应区域出现麻木的情况。比如下牙槽神经损伤时,下唇、舌尖等区域会有麻木感,这种麻木感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且会随着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感知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不太会准确描述,但会表现出烦躁、不愿意用患侧进食等情况;而成年人能较清晰地表达麻木的部位和程度。
(二)疼痛异常
1.放射性疼痛:损伤神经后可能出现放射性疼痛,比如下牙槽神经损伤时,疼痛可能会向耳颞部、下颌区等区域放射,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神经损伤后的疼痛可能会因为血糖控制情况而有所不同,血糖控制不佳时,神经修复能力下降,疼痛可能更难缓解且更容易加重。
2.刺痛或电击样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类似电击样的刺痛,这也是神经损伤的常见表现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影响神经的血供,从而影响对疼痛异常的感知和神经的恢复,所以吸烟患者出现神经损伤后可能疼痛表现更明显或恢复更慢。
二、运动功能障碍判断
(一)咀嚼肌功能异常
如果是下颌神经等相关神经损伤,可能会导致咀嚼肌功能障碍。表现为咀嚼无力,无法正常咀嚼食物,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影响不同。儿童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营养摄入,因为不能很好地咀嚼食物会导致食物不能被充分嚼碎,影响消化吸收;成年人则会影响正常的饮食,导致进食困难。
(二)面部肌肉运动异常
损伤不同的神经可能会引起相应面部肌肉运动异常。例如,颊神经损伤可能会影响颊部肌肉的运动,导致面部表情或相关肌肉运动不协调。对于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史或其他头面部病史的患者,拔牙时损伤神经的风险可能更高,且术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可能会更复杂。
三、电生理检查判断
(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以客观地判断神经是否受损以及受损的程度。正常神经有一定的传导速度范围,当拔牙损伤神经后,神经传导速度会减慢或出现传导阻滞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有差异,儿童的神经处于发育阶段,传导速度相对成年人可能较慢,但有一定的正常范围。通过电生理检查可以准确地发现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从而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
(二)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肌肉在神经支配下的电活动情况。如果神经受损,相应肌肉的肌电图会出现异常,如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电活动。对于患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其自身神经系统的病变可能会干扰肌电图结果的判断,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分析。
四、影像学辅助判断
(一)X线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拔牙区域的骨质情况等,间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相关的因素。例如,是否存在牙根与神经关系异常等情况,通过X线可以观察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等神经走行区域的位置关系。对于儿童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为了明确诊断有时是必要的;对于有牙科放射检查史的患者,也要综合考虑再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二)CT检查
CT检查尤其是锥形束CT(CB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拔牙区域与神经的三维结构关系,能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以及损伤的具体情况。例如,能更精确地看到牙根是否压迫神经等。在对一些复杂拔牙病例中,CBCT检查对于判断神经损伤情况有重要价值。对于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CT检查时要评估其心功能等情况,因为造影剂的使用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