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有不同症状、检查方法,非手术治疗有大量饮水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等,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可通过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预防。
一、泌尿系统结石的定义与分类
泌尿系统结石是指在泌尿系统内形成的固体物质,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等。根据结石成分不同,可分为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
二、泌尿系统结石的常见症状
1.疼痛
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常引起肾绞痛,疼痛剧烈,多位于腰部或上腹部,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放射,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患者常辗转不安。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5%的输尿管结石患者会出现肾绞痛症状。
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尿道,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
2.血尿:多数患者可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与结石对尿路黏膜的损伤程度有关。
三、泌尿系统结石的检查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泌尿系统结石常用的方法,可发现直径大于2mm的结石,能显示结石回声及肾积水等情况,且无创、方便,适用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包括儿童。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KUB),能发现90%以上的不透X线结石,但对于尿酸结石等透X线结石显示不佳。静脉尿路造影(IVU)可了解尿路形态及肾功能情况。
CT检查:对于各种成分的结石都能准确显示,尤其是对小结石、透X线结石的诊断价值高,能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及周围组织情况,但儿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高辐射检查。
四、泌尿系统结石的非手术治疗
1.大量饮水
对于直径小于6mm的结石,大量饮水有助于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一般建议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保持尿量在2000ml/d左右。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需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结石排出。
2.药物治疗
排石药物:根据结石成分不同,使用相应药物。例如,尿酸结石可使用枸橼酸氢钾钠等药物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结石溶解;对于感染性结石,可使用降低尿铵浓度的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止痛药物:当出现肾绞痛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或阿片类镇痛药(如哌替啶)缓解疼痛,但儿童使用阿片类药物需谨慎评估风险。
五、泌尿系统结石的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利用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结石破碎,随尿液排出体外。对于儿童,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及患儿身体状况谨慎选择,要考虑冲击波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2.输尿管镜取石术
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及ESWL治疗失败的结石。通过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利用器械取出或击碎结石。对于儿童,操作需更加精细,要注意避免损伤尿路黏膜。
3.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
适用于大于2cm的肾结石。通过经皮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取出或击碎结石。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儿童实施时需充分评估风险。
六、不同人群泌尿系统结石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重视。要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大量饮水时要保证患儿能够摄入足够水分,手术治疗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操作规范,减少对儿童泌尿系统的不良影响。
2.女性
女性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可能与生理结构、妊娠等因素有关。妊娠期女性发生泌尿系统结石时,治疗需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尽量采用保守治疗,大量饮水等,若需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对妊娠的影响。
3.男性
男性泌尿系统结石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等因素有关。对于合并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在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时,要综合考虑前列腺增生对排尿及结石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七、泌尿系统结石的预防
1.饮食调整
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要限制高草酸食物摄入,如菠菜、苋菜、巧克力等;对于尿酸结石患者,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建议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符合各自的营养需求,儿童要保证营养全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饮食调整。
2.生活方式改变
增加运动量,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减少结石形成。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