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牙髓病常见类型有龋病(浅、中、深龋)、牙髓炎(可复性、不可复性)、根尖周炎(急、慢性),诊断靠临床检查(视、探、叩、温度测试)和影像学(X线),治疗包括龋病充填、牙髓炎牙髓治疗、根尖周炎开髓引流或根管治疗等,不同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需养成良好习惯、孕妇要告知孕期情况、老年人要考虑全身状况对治疗的影响。
一、牙体牙髓病的常见类型及表现
1.龋病
浅龋: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牙面上有白垩色或棕褐色斑点或斑块,或发生在沟裂处的龋损,探诊时有粗糙感。
中龋:患者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尤其是冷刺激,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检查时可见龋损达牙本质浅层,龋洞形成。
深龋:龋损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患者遇冷热酸甜刺激疼痛较明显,刺激去除后疼痛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无自发痛。检查可见龋洞较深,接近牙髓。
2.牙髓炎
可复性牙髓炎:患牙受到温度刺激尤其是冷刺激时,立即出现瞬间的疼痛反应,刺激去除后疼痛随即消失。
不可复性牙髓炎:包括急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疼痛剧烈,具有自发性、阵发性疼痛,夜间痛明显,疼痛不能自行定位;慢性牙髓炎一般无明显的自发痛,但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可伴有咬合不适。
3.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初期患牙有轻微疼痛,咬紧牙时疼痛反而减轻,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患牙有浮出感,不敢咬合,疼痛能定位。慢性根尖周炎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的患牙可在咀嚼时有不适感,或可发现患牙有窦道开口。
二、牙体牙髓病的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
视诊:观察牙齿的颜色、形态、位置等,可发现牙齿表面的龋损、变色等情况。
探诊:用探针检查龋洞的深度、位置、质地,以及是否有穿髓孔等。
叩诊:用镊子或器械的柄轻叩牙齿,判断根尖周组织是否有炎症。
温度测试:常用冷诊法(如冷水、冰棒)或热诊法(如热牙胶)来测试牙髓的反应,可帮助诊断牙髓炎等疾病。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了解牙齿龋损的深度、范围,根尖周组织的情况,如是否有根尖周骨质破坏等,对诊断根尖周炎等有重要意义。
三、牙体牙髓病的治疗方法
1.龋病的治疗
充填治疗:是治疗龋病的主要方法。首先去除龋坏组织,然后选择合适的充填材料(如树脂材料、玻璃离子材料等)进行充填,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对于浅龋和中龋,一次就诊即可完成充填;深龋需要先进行安抚治疗(如放置丁香油棉球安抚牙髓),观察无症状后再进行充填。
2.牙髓炎的治疗
可复性牙髓炎:治疗原则是去除刺激,安抚牙髓,消除症状。一般采用间接盖髓术,在近髓处放置氢氧化钙制剂,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观察一段时间后如果症状消失,再进行永久充填。
不可复性牙髓炎:需要进行牙髓治疗,包括根管治疗术等。急性牙髓炎需要在局麻下开髓引流,缓解疼痛,然后进行根管预备、消毒和充填。慢性牙髓炎则根据患牙的情况选择根管治疗术等。
3.根尖周炎的治疗
急性根尖周炎:首先要开髓引流,缓解根尖周的压力,减轻疼痛,然后进行根管预备,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完成根管充填。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牙,还需要进行切开引流。
慢性根尖周炎:主要采用根管治疗术,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严密充填根管,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对于一些病变较大的患牙,可能需要配合根尖手术等治疗。
四、不同人群牙体牙髓病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容易患龋病。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儿童的乳牙牙髓组织疏松,牙髓感染容易扩散,所以一旦发现儿童牙齿有问题,要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延误。同时,儿童在治疗牙体牙髓病时可能会有恐惧心理,家长要给予安抚和鼓励,配合医生治疗。
2.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患牙体牙髓病。在治疗牙体牙髓病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孕期情况,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一般来说,孕期的前3个月和后3个月尽量避免进行复杂的牙髓治疗,中间3个月可以在局麻下进行简单的牙髓治疗,但要注意操作轻柔。
3.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牙齿的磨损、牙龈退缩等情况,容易导致牙本质暴露,引起牙齿敏感,进而发展为牙体牙髓病。老年人的牙髓组织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萎缩,牙髓活力降低,所以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注意牙髓状态的判断。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相对复杂,可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在治疗牙体牙髓病时要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后再进行治疗,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治疗中的血压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