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糖尿病肾病早期无症状,进展后有蛋白尿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物模糊,进展可致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周围和自主神经,有相应症状;糖尿病足因神经血管病变及感染致足部溃疡等;心血管并发症因代谢等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冠心病等表现。
一、糖尿病肾病
1.发病机制:高血糖引起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质积聚等病理改变。长期的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参与其发生发展。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生理性退变,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时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且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吸烟会影响肾脏血管的微循环,增加肾脏缺血缺氧的风险,促进肾病进展。
病史: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若同时合并高血压等其他疾病,会进一步加重对肾脏的损害。
2.临床表现: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发病机制: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周细胞丢失、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出血、渗出等病变。
年龄因素: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越高,且病情往往更严重。青少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病程较长,也可能较早出现视网膜病变,但相对老年患者进展速度可能有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是关键,此外,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促进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病史: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且程度越重。若合并血脂异常,会进一步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加重病变。
2.临床表现:早期可表现为视物模糊、飞蚊症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甚至失明。
三、糖尿病神经病变
1.发病机制: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多种因素导致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等病变。
年龄因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可能与老年患者神经组织本身的退变以及长期高血糖对神经的累积损伤有关。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的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组织的血供和营养状况可能较差,更易发生神经病变;长期高糖饮食导致血糖波动大,会加重神经的损伤。
病史: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高,若同时合并周围血管病变,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的缺血缺氧,使神经病变症状更明显。
2.临床表现:可累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病变可出现便秘、腹泻、体位性低血压、阳痿等。
四、糖尿病足
1.发病机制: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血管病变引起足部缺血,加上感染因素,导致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
年龄因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足部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更差,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更大,且伤口愈合相对困难。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会使下肢血管收缩,加重足部缺血;不注意足部卫生,如足部清洁不当、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易导致足部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从而引发糖尿病足。
病史: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差且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极高。若足部曾有过外伤或溃疡史,再次发生糖尿病足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2.临床表现:足部皮肤干燥、皲裂、溃疡、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足趾坏疽、足部畸形等。
五、心血管并发症
1.发病机制:高血糖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炎症反应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冠心病,累及外周血管可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时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性退变与高血糖的叠加作用,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幅升高。
生活方式:高脂饮食会加重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缺乏运动使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糖、血脂等更容易出现紊乱,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病史:糖尿病病程长且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若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
2.临床表现:冠心病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出现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足部皮温降低、脉搏减弱或消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