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预防需控制血尿酸水平(饮食调整、适量饮水)、管理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人群分别做好血压、血糖、体重控制);治疗分急性发作期(休息、抬高患肢,选合适药物)和缓解期(依情况选降尿酸药);特殊人群中,儿童痛风要非药物干预为主并监测生长,老年患者用药要谨慎防相互作用及肝肾影响,女性痛风患者要注意特殊时期及孕期哺乳期治疗权衡。
一、预防方面
1.控制血尿酸水平
饮食调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一般来说,成年男性每日嘌呤摄入量应控制在150mg以下,女性可稍高,但也不宜超过200mg。例如,男性患者如果经常食用海鲜,就可能增加痛风发作风险,应尽量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取。对于儿童,也要注意避免过早接触高嘌呤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适量饮水: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饮水量在2000-3000ml左右,以促进尿酸排泄。不同年龄的人群饮水量可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比如儿童新陈代谢快,但肾功能相对较弱,要注意适量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
2.管理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发生痛风的风险较高,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将血压控制得更为严格,如130/80mmHg左右。因为高血压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尿酸排泄功能,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降低痛风发作几率。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量接近正常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高血糖状态会干扰尿酸的代谢,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减少痛风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痛风病史的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血糖的平稳控制,因为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症相互影响,会加重病情。
肥胖人群: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和性别的肥胖者,都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肥胖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例如,成年肥胖患者可通过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同时控制饮食热量摄入来减轻体重。
二、治疗方面
1.急性发作期处理
一般处理:急性发作时要注意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和患肢抬高的要求类似,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做好患肢的护理,确保休息环境舒适,让患儿能够安心休养。
药物选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非甾体抗炎药,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相对安全的药物缓解疼痛、消肿抗炎。秋水仙碱也可用于急性发作期,但要注意其可能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或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2.缓解期治疗
降尿酸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是否有痛风石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在用药前要进行基因检测,尤其对于有家族过敏史的患者更要重视。非布司他相对来说不良反应可能较少,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调整剂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都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比如儿童一般不首先考虑降尿酸药物治疗,除非有严重的痛风石等情况,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痛风:儿童痛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严格控制饮食中嘌呤摄入,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运动,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痛风及其治疗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2.老年痛风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在使用降尿酸药物等时要评估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同时,老年患者的关节功能可能较差,在急性发作期的休息和患肢护理上要更加细致,防止因长期卧床等导致其他并发症。
3.女性痛风患者:女性痛风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尿酸代谢,要注意观察痛风发作情况的变化。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内分泌的药物等。同时,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痛风患者治疗更为复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