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人群易患低钾血症:各类肾脏疾病患者因肾脏功能受影响致钾代谢紊乱;长期应用利尿剂者因利尿剂致钾排出增加;消化系统疾病致严重呕吐、腹泻者因消化液丢失致钾大量流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患者因疾病机制致钾异常;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但补钾不足者因钾补充不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相应情况下都可能成为低钾血症高发人群。
一、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群
1.具体情况:各类肾脏疾病患者易患低钾血症。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会导致肾脏对钾离子的排泄、重吸收等调节功能出现紊乱。肾脏在维持体内钾离子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肾脏发生病变时,可能会使钾离子的排泄增加或者重吸收障碍,从而引发低钾血症。以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为例,其肾小管的功能异常,影响了对钾离子的处理,使得钾离子从尿液中丢失增多,进而导致血钾降低。
2.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的肾脏疾病患者都可能受到影响,并没有明显的特定年龄或性别倾向,但一般来说,肾脏疾病本身的发生发展与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相关,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患上肾脏疾病,从而成为低钾血症的高发人群。
二、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人群
1.具体情况: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如使用呋塞米等袢利尿剂或者氢氯噻嗪等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利尿剂的作用机制是促进尿液的排出,在排出水分的同时,也会导致钾离子的排出增加。因为利尿剂会影响肾小管对钾离子的重吸收过程,使得钾离子随着尿液大量排出体外,从而引起血钾水平降低,引发低钾血症。例如长期使用呋塞米的高血压患者,在利尿降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低钾血症的情况。
2.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需要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疾病时,都可能面临低钾血症的风险。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需要长期使用利尿剂,老年患者的肾脏功能本身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减退,再加上利尿剂的使用,更易出现钾离子代谢紊乱;而女性患者在患有相关疾病需要使用利尿剂时,也同样可能因为利尿剂对钾离子排泄的影响而成为低钾血症的高发人群。
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严重呕吐、腹泻的人群
1.具体情况:患有如严重胃肠炎、频繁呕吐的幽门梗阻患者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严重呕吐、腹泻时,大量的消化液丢失,而消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钾离子。呕吐时,胃内容物丢失,其中的钾离子随之丢失;腹泻时,肠道丢失大量含有钾离子的肠液。例如严重胃肠炎患者,每天频繁腹泻,钾离子随着粪便大量排出体外,同时呕吐又进一步丢失钾离子,从而使体内钾离子大量减少,引发低钾血症。
2.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导致严重呕吐、腹泻的情况,比如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原因患严重胃肠炎,老年人也可能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出现类似情况;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定倾向,不同性别人群都可能患上导致严重呕吐、腹泻的消化系统疾病,从而成为低钾血症的高发人群。
四、内分泌疾病患者
1.具体情况:一些内分泌疾病患者也易出现低钾血症,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过多的醛固酮会导致肾脏大量排钾,使血钾降低。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钾离子的分布异常,细胞外的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导致血清钾降低,引发低钾血症。
2.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的内分泌疾病患者都可能受到影响,例如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各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都有可能患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都有发病情况,女性相对更易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所以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相对更易因该疾病引发低钾血症,但并不是绝对的,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五、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但补钾不足的人群
1.具体情况:一些因病情需要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如果在营养支持过程中钾离子补充不足,就容易发生低钾血症。胃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如果其中钾离子的补充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而机体又在不断消耗钾离子,就会导致血钾水平逐渐降低。例如一些重症患者长期接受胃肠外营养,若没有合理补充钾离子,就易出现低钾血症。
2.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需要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时都可能面临这种情况,比如儿童重症患者可能因疾病需要接受胃肠外营养,老年人也可能因为疾病原因接受胃肠外营养,男性和女性患者在接受胃肠外营养时,若补钾不足都可能发生低钾血症。



